当十公里行军拉练邂逅原创红色话剧、当星空下的班会被赋予“大思政”的深刻内涵,七千面红旗挥舞成信仰的海洋,一曲曲青春与家国的壮歌在遗爱湖畔、何家湖畔激昂回响……
10月21日至22日,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精心策划的“行军拉练三部曲”以其磅礴的气势、深沉的立意和超燃的现场,为全体新生及参与者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行走的思政课”。
序幕:原创话剧《桥》——以生命架设通往胜利与信仰之桥
拉练伊始,一部由校团委原创的红色话剧《桥》在行军起点震撼上演,瞬间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故事围绕红军尖刀排排长冯青山带领小分队为掩护大部队突围,面临断桥绝境的抉择展开。河水湍急,追兵在后,乡亲受难……在生与死、情与义的考验面前,红军战士与当地百姓用生命共同回答了“什么是信仰”。“我们就是桥!”当杜大叔带领村民们跳入冰冷的河水,用血肉之躯为红军拉起通往对岸的绳索时,一座由军民用坚定信念与无畏牺牲铸就的精神丰碑巍然屹立。长青的壮烈牺牲、云嫂的深明大义、冯排长的铁血担当、香葵的无声泪水和黑娃的毅然参军,交织成一幅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尾声处,红军战士念出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情与悲壮在现场每个人心中激荡。

这部话剧不仅是行军前的动员,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将军民鱼水情、革命英雄主义和大别山精神具象化,为接下来的十公里征途注入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征程:十公里“微长征”—— 步履铿锵,红旗漫卷映湖光
序幕落,征程启。遗爱湖校区的新生们沿着风景如画的遗爱湖环线,何家湖校区的队伍则在校门外何家湖环线,分别开启了十公里行军拉练。

长长的队伍宛如游动的巨龙,迷彩服与飘扬的红旗成为湖畔最亮丽的风景线。为确保行军安全顺利,学校作了周密部署——各学院辅导员全程跟随陪伴,15个补给点沿路分布,及时为同学们补充水分和能量,每支队伍后方都配备了专业的应急救援车辆,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尽管路途漫漫,但全程保障有力,同学们情绪高涨,士气昂扬。沿途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铿锵有力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他们用脚步丈量意志的尺度,用汗水浇灌青春的成长,亲身体验着革命先辈“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与艰辛。这不仅仅是一次体能锻炼,更是一次对意志品质的淬炼,是对长征精神的致敬与传承。
归程:星空班会——信仰如灯,照亮“莫问归期”的家国情怀
晚七点,拉练队伍凯旋。一场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大型“星空班会”在夜色中温情启幕,将整场活动推向情感与思想的高潮。

班会在军训团深情演绎的《映山红》《八月桂花遍地开》中拉开序章,悠扬醇厚的红色旋律瞬间将观众带入那段光辉岁月。随后,大学生艺术团的舞蹈《万疆》以婀娜舞姿描绘山河无恙的壮美画卷,表达对祖国辽阔疆土的深情礼赞。

整场晚会最动人的环节——原创情景朗诵《归》由主持人协会与军训团共同呈现。作品以跨越时空的对话直击人心,从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区老母亲守着“映山红开遍”的归期,到抗美援朝战场中年母亲梦见“长津湖的风雪”,再到新时代强军梦下年轻母亲对军中儿女“守护祖国就是保护妈妈”的深情嘱托,“保家卫国,莫问归期”的家国大爱在三代母亲的独白中传承接力。这段深情演绎不仅是对革命母亲群体的礼赞,更是对大别山精神的生动诠释,催人泪下,更激人奋进。
校团委书记廖娟倾情演唱的《追寻》,以动人歌声诠释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军训团庄严的出旗曲《歌唱祖国》激荡着每个人的爱国情怀,操场中心巨幅国旗庄严矗立,七千多面大小红旗在同学们手中挥舞,汇聚成一片波澜壮阔的红色海洋。当点点手机星光亮起,宛如璀璨星河,照亮了信仰的夜空;智能经济学院声乐教师团队与军训团共同唱响《我爱你,中国!》,恢宏的合唱将全场气氛推向顶点,唱出了全体师生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回响: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
本次“行军拉练三部曲”由校军训工作领导小组、校人武部、校团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策划,是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三全育人”、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它将红色故事、行军拉练与星空班会融为一体,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大别山精神。校领导全程参与,与学生们同行同感,共同沐浴在这场精神的盛宴中。
活动虽已落幕,但信仰的种子已深植心田。这堂特别的“思政课”所激发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担当,必将化为黄科学子砥砺前行、强国有我的不竭动力,指引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通讯员 廖娟 黄俊
编辑 曹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