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文化小剧《挑花谣》创排打磨正酣 非遗挑花织情深 红色记忆入戏来

作为“东坡三宝”之一的文化小剧,是立足本土特色,以地方文化元素为题材开展创作的精品小戏。县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组在文化小剧的开发中,用舞台故事传递黄梅韵味,创作出《莫错过》《放下着》《邢绣娘之出黄梅》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小剧,实现为黄梅引流,促进文旅消费,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县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组进一步深挖在地文化,创排了文化小剧《挑花谣》,并于近期在黄冈进行了首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让黄梅文化小剧这张名片焕发新活力。

“挑花手巾四四方,打个疙瘩丢过墙。”10月22日,在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的舞台上,《挑花谣》的演员们对着核心唱段的戏剧情境反复打磨表演细节。台下,导演、编剧、作曲、舞美等主创们对着观演细节反复推敲,这一切只为了《挑花谣》的更好呈现。

这是《挑花谣》首演后,创作团队展开的新一轮创排场景,也让这部承载黄梅深情与厚重的文化小剧,在打磨中更显鲜活。

作为今年黄梅推出的文化新IP,《挑花谣》由县戏剧创作室编剧余忆执笔,以1945年抗战胜利为背景,讲述吴祥村女子春桃的坚守故事:她苦等新四军战士冬生八年,一针一线绣制的挑花红盖头,既藏着对恋人的思念,更裹着对信念的执着。

剧中,我县国家级非遗“黄梅挑花”的技艺之美贯穿始终——从春桃绣制时的针法,到舞台背景里的挑花纹样,非遗元素不再是点缀,而是与剧情深度交融;与此同时,红十五军的红色记忆穿插其中,让个人悲欢与家国情怀形成共振。

“文化小剧要‘接地气’,就得踩准地域文化的根;要‘传得开’,就得让政治性与艺术性拧成一股绳。”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张文桥的话,道出了《挑花谣》创排的核心思路。

为了这“两股绳”拧得紧实,团队曾花半年时间走访吴祥村、查阅红十五军史料,还邀请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驻场指导,甚至为“红盖头绣什么图案”“春桃得知冬生消息时的表演层次”等细节争论数轮,首演时便以细腻的情感、厚重的内涵打动全市观众。

即便9月底首演收获好评,创排团队仍没停下脚步。“演出时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剧本刻画中矛盾冲突不突出等问题,接下来会针对性修改,争取把它打造成一部能长期演出的精品小剧。”排练现场,张文桥拿着剧本逐句核对,偶尔起身示范手势,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观众共情,让文化落地”。

《挑花谣》的创排与打磨,正是黄梅“以戏活文化”的生动实践。县文旅局局长岳勇峰表示,将推动高品质文化小剧的开发和落地运用,释放文化新动能,进一步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