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黄冈擘画了教育发展蓝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在黄冈”基础教育品牌。将“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强化教育公共服务发展,通过黄冈中学与县域优质高中的联动,构建“教育名城”发展矩阵,从而吸引更多武汉都市圈及大别山毗邻地区的学生和家长来黄冈学习生活。以教育优先发展助推主城崛起、打造“学在黄冈”新名片,是黄冈在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重塑教育生态
构建数字驱动的智慧教育新体系
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在黄冈”品牌,必须主动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技术创新重塑教育生态,为教育优先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搭建一体化的智慧教育平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覆盖“教、学、管、评、研”全流程的市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平台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共享库,更应成为个性化学习的导航仪和教育治理的仪表盘。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一位学生生成专属学习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辅导,让黄冈的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辐射至大别山革命老区乃至更广阔区域。二是深化“AI+教育”场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推广智能备课、智慧课堂等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提升课堂效率。在课后服务中,引入AI答疑、编程教育等新型服务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在黄冈中学等龙头学校,可率先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黄冈模式”,让技术创新成为“学在黄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夯实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千兆校园”“无线校园”建设,为每一所学校配备先进的智能教学设备和终端。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构建“数字驱动”智慧教育新体系,让黄冈教育在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中抢占先机,为教育优先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打破机制壁垒
探索协同共生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优先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大合唱”。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打破部门壁垒、区域壁垒和校际壁垒,构建协同共生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一是深化市校共建机制。加强与在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立“教育发展联盟”。引入高校的优质师资、课程资源和科研成果,赋能黄冈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生源储备,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创新跨区域教育协作模式。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与武汉中心城区优质学校的结对共建。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交流、课程共享、考试同步的常态化机制,让黄冈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武汉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同时,发挥黄冈教育优势,与大别山毗邻地区建立教育帮扶和资源共享机制,扩大“学在黄冈”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是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设立教育基金、捐赠教学设备、参与学校管理等方式支持教育发展。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办学模式,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多元化、高品质教育供给体系。
聚焦未来素养
培养五育融合的时代新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黄冈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聚焦学生的“未来素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为主城崛起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一是在情怀方面,要深化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开展红色研学、革命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在智育方面,要强化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培养。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探究课程和项目式学习课程。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激发创新潜能,提升科学素养。
三是在体育美育方面,要注重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提升。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推广特色体育项目,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加强艺术教育,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多样化艺术课程,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是在劳动教育方面,要突出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培育。构建“校内劳动+校外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价值、培养奋斗精神。
强化产教融合
打造“教科产城”一体化发展新引擎
教育优先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打造“教科产城”一体化发展新引擎,实现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围绕黄冈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同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是促进教育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将黄州桥东教育新城打造为“教科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在新城规划中,统筹布局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总部、人才公寓、商业配套等设施,形成“教育+科研+产业+生活”的生态圈。吸引高校科研团队和企业研发中心入驻新城,推动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集聚整合,使教育新城成为黄冈主城崛起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擦亮文化名片
提升“学在黄冈”品牌文化软实力
“学在黄冈”品牌不仅是教育质量的象征,更是黄冈文化的载体。要提升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深挖黄冈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文化建设与教育品牌打造深度融合,增强“学在黄冈”的文化软实力。
一是传承崇文重教的历史文脉。黄冈自古就有“唯楚有才,鄂东为最”的美誉,要深入挖掘黄冈历史上的教育名人、教育故事和教育传统,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黄冈教育的辉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二是打造东坡文化教育特色。苏轼在黄冈留下了《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形成了独特的东坡文化。要将东坡文化融入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教学,培养黄冈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情怀。同时,将东坡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打造“学在黄冈,游在黄冈”的文旅融合品牌。
三是创新品牌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公众号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学在黄冈”的办学成果、校园文化和师生风貌。策划“黄冈教育推广周”“名校开放日”等活动,邀请武汉都市圈及大别山毗邻地区的学生和家长走进黄冈,亲身感受黄冈教育的魅力。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品牌推广,让“学在黄冈”成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张煜(黄冈市委办公室) 李威(黄冈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编辑:曹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