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最美底色
——访市城管执法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徐生强


记者 贺正文 通讯员 陈琪林 王军 王帅
一直以来,广大市区环卫工人不畏寒暑、不避风雨,始终坚守岗位,全力提升环卫工作质量和社会服务满意度,用劳动和汗水守护着城市的洁净,用一身“环卫橙”的赤诚忠心,助力“大美黄冈”建设。
在湖北省第28届环卫工人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市环卫管理中心如何潜心创新求变,党建引领改革发展,用心营造发展环境等话题,专程采访履新不久的市城管执法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徐生强。
记者:近年来,市环卫管理中心全力塑造“大美黄冈”良好形象,受到社会一致好评。请您介绍一下市环卫管理中心工作的基本情况。
徐生强:市环卫管理中心主要承担城区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收集转运与无害化处理,同时承担公厕、中转站等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我们构建了全覆盖的环卫作业体系。目前,我们的保洁范围覆盖城区643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及三大产业园区,总面积约1273万平方米。严格遵循省住建厅城市卫生精细化管理标准,构建起高效作业体系,实行“垃圾落地10分钟内得到清理”的机制。中心现有职工1173人,配备洗扫、洒水、垃圾收运等各类作业车辆183台,全面实现机械化清扫与人工保洁有机结合。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目前,我们管理77座公厕、18座垃圾中转站、1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和1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所有公厕实行“一人一厕”专人管理、24小时免费开放,严格达到“五净、四无、三通、两净、一明”的卫生标准。
记者:广大市区环卫工人以最美“橙”光绘就城市最美底色,请问你们今年做了哪些亮点工作?
徐生强:2025年,市环卫管理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城管执法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一天不耽误、一刻不松懈”的工作理念,激发“不耽误、不马虎、不懈怠”的责任担当,全面助力建设黄冈“宜居之城、大美之城、心安之城”。
重大活动保障有力。在今年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及东坡庙会、黄冈保利艺术节等大型文旅活动期间,我们累计出动环卫工人30044人次、作业车辆2268车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9442吨、餐厨垃圾140吨,有力保障了节会期间城市环境整洁有序。
日常作业精细高效。截至9月底,我们对1273万平方米保洁区域实施全天候、高质量作业,加强临街垃圾容器维护,规范管理77座公厕和18座中转站。城区日均清运生活垃圾约350吨,累计处理量达9.4万吨,依托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全部出城焚烧。同时,处理餐厨垃圾5170余吨,通过优化收运时段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
智慧赋能提质增效。我们积极推进设施升级,为150辆环卫车辆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实现车辆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同时将部分老式公厕改建为城市驿站和智能化公厕,配备智能感应、自动冲洗等设施,显著提升服务效能。
记者:你们如何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环卫工作?
徐生强: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党建引领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突击队等方式,从强化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等方面入手,把党的领导贯穿环卫工作各方面,让标准化走向常态化,让常态化探索精细化,让精细化保持长效化。
强化组织建设与阵地打造。打造环卫驿站,设置党建墙、多功能活动室等,为环卫职工提供休息、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定期开展党建培训、安全作业讲座等活动,强化业务能力提升,让驿站成为“充电提能”与“精神归属”的双重阵地。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员先锋队”,在环卫作业中带头执行高标准作业模式。他们每日凌晨率先到岗,监督检查道路辅道、人行道的普扫工作,日常加强巡查,确保瞬间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在机械作业环节严格监督落实标准,带动全体职工争先创优,实干担当。
创新党员管理方式。针对流动党员,创新管理方法,如推动 “三抓三促”工作法,一抓身份“归位”,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体系;二抓教育“增效”,线上搭建“微课堂”,线下开展“行走的党课”;三抓作用“凸显”,设立党员示范岗,引导流动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亮身份、作表率。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成立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专项小组,研究制定环卫工作相关标准和模式,实现生活垃圾不积压、不满溢,大件垃圾及时拆、及时运,餐厨垃圾当天收、当天处,力促垃圾收集站点卫生达到车走场净、日产日清。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增强市民环保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记者:随着环卫改革的不断深入,你们下步如何改革发展?
徐生强:当前,环卫工作正处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环境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探索环卫事业发展新路径。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服务模式向“温度化”转变。我们将遵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人民城市”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将持续推动服务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和服务向社区、向背街小巷延伸,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如厕、垃圾清运、作业扰民等问题。例如,在公厕建设中更加注重适老化和人性化设计,在垃圾收运时段安排上更加精细地对接市民生活节奏,让环卫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二是强化系统思维,推动治理方式向“一体化”转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治理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我们将跳出传统的作业模式,致力于构建“大环卫”格局。积极推动环卫管理与社区治理、市容管理、应急处置等体系的深度融合,探索“城管+环卫”“社区+环卫”等联动机制,努力实现从单一保洁向全域环境综合治理的跨越,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的协同性和韧性。
三是突出科技赋能,推动作业体系向“智慧化”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要求,也为公共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积极拥抱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稳步推进智慧环卫建设。例如,利用传感设备实时监控垃圾满溢状况、优化清运路线;探索试用无人清扫设备等,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全面提高作业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是筑牢队伍根基,推动队伍建设向“专业化”发展。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我们将继续加强环卫队伍的党建引领和思想建设,大力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等方式,提升一线环卫工人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专业技能,努力打造一支懂业务、有担当、甘奉献的新时代环卫队伍。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黄冈市环卫事业必将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台阶,为市民创造更加洁净、优美、文明的城市家园!
● 作业面积:黄州城区1273万平方米。
● 作业人员:清扫保洁882人、垃圾收集转运132人、公厕看管及化粪清掏71人、洒水降尘15人、餐余垃圾处理10人,合计1110人。
● 作业时间:04:00—20:00(16小时保洁制)
● 作业规范:所有环卫作业人员需严格按照《湖北省黄冈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开展工作,每日对区域内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进行机械化清扫与人工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对公共垃圾桶、果皮箱等设施定时消杀、及时清运,确保无满溢、无异味;作业期间需规范穿戴环卫工装,遵守交通安全规则,保障作业安全与城市环境整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