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有理丨以“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筑牢发展确定性

把握好高度、宽度、深度的有机统一——



以“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筑牢发展确定性

访谈嘉宾

赵凌云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过程中,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这种认识的深化、战略的成熟、实践的丰富,突出体现为五年规划的高度不断提升、宽度不断拓展、深度不断掘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把握好高度、宽度、深度的有机统一,进一步筑牢发展确定性,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确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从战略高度体悟“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怎么深刻认识这一“重要地位”?

赵凌云: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深刻理解全会对“十五五”时期重要地位的定性,需要提升站位,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新征程。

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1年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五五”规划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第二个五年规划,自然也就肩负着深入推进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日益接近质的飞跃,实现此次全会提到的“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阶梯式”这个词很形象,阶梯、阶段,在发展的意涵上有共通性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肩负着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历史使命,必须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十五五”规划肩负着将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历史使命,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好“蛋糕”,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分配差距,逐步迈向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重要定位代表了一种高度,把握这种高度,就是登高望远、脚踏实地,就是目标远大、分步推进,以此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确定性。

把历史的纵深转化为战略的主动

从规划宽度把握中国发展锚定的坐标、主轴和方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每一个五年规划,涵盖的内容都是很广泛的。从此次全会明确的12项重大部署来看,制定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会如何体现和拓展规划的宽度,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确定性?

赵凌云: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五”时期到“十四五”时期,五年规划的宽度是在不断拓展的。

从规划目标看,从“一五”计划突出工业化,到“六五”计划突出四个现代化,再到“十四五”规划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从规划重点看,从“一五”计划突出重工业化,“五五”计划突出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十四五”规划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规划方式看,从“一五”到“十五”称为“五年计划”,从“十一五”开始,更名为“五年规划”,标志着中期规划从计划到规划的变革。从规划领域看,“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突出经济建设,从“六五”计划开始,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将社会发展纳入五年计划范围。从“十三五”规划开始,将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纳入“五年规划”,体现了党对规划的领导、治国理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是“五年规划”内容与方式的深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走在时间的前面,就是牢牢掌握战略主动和发展主动,把握大势、趋势、态势,超前谋划、超前布局,不断拓展规划的宽度,以战略主动、超前布局、拓展宽度增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确定性。“十五五”规划的宽度,我以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着眼更好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拓展战略纵深的宽度。“十五五”时期,伴随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急速推进,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统筹两个大局,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大以后,面对来自外部极限施压形成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党中央又作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此次全会也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决定了未来五年,我们要在更宽广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二是,着眼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拓展发展领域的宽度。当代中国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已经进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阶段,已经进入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现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化趋势,呈现全面性、系统性、公平性等特征。此次全会提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对这些趋势和特征的照应。“十五五”时期,在这些方面还需发力加强。首先,着力解决好收入增长、就业创业、教育发展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牵肠挂肚的问题,补齐高品质生活短板。其次,健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和公平性。第三,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既扩展规模,又拓展宽度,特别是推进面向“一老一小”、人民群众全链条健康、人的全面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发展。

三是,着眼统筹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拓展改革创新的宽度。在中国特色规划体系中,五年规划承载着推动经济结构系统升级和经济质效整体提升的使命。“十五五”时期,将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实现经济结构和经济质效的整体跃升时期。此次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生产力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多重生产要素的集合,是生产函数的革命性变化。这不仅决定了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宽度,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革的广度。“十五五”时期,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产权制度,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完善与多元要素贡献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拓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

中长期规划之所以能够为中国发展锚定坐标、主轴和方向,就是因为把历史的纵深转化为战略的主动,将时间的长度转化为空间的宽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历史的纵深中确定发展的方位与方向,确定实践的主轴和边界,才能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掌握战略主动,筑牢发展的确定性。

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从实践深度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领域的广阔前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国家战略规划是指导我们开展具体实践的。战略高度与历史纵深最终必须转化为实践深度。

赵凌云:是的。从“一五”时期到“十四五”时期,一个共性就是伴随规划目标、规划重点、规划方式、规划范围的演进,规划实践不断深化。此次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制定和实施“十五五”规划,需要在提升战略高度和推展历史纵深的基础上,针对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增强规划实践的深度。

一方面,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部署,明确提出到2029年新中国成立八十周年时的改革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在“十五五”时期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效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各个领域的治理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治理已经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有效推动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十五五”时期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进一步推动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有机融合,更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此外,还要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道路与前景的深入拓展体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方方面面,蕴含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等战略任务方面。通过这些战略任务的实现,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具体道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领域的广阔前景。

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

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进支点建设走深走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十五五”规划制定中,湖北应该如何科学处理“全国一盘棋”的统一性与“因地制宜”的特色性之间的关系?

赵凌云:“十五五”时期是支点建设竞进升级、跨越赶超的重要五年。我们制定“十五五”规划,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在全国“一盘棋”中去找定位,在全球发展态势中去看未来,紧紧围绕事关湖北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谋划“十五五”,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进支点建设走深走实。

比如,加快建设科创策源地,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湖北力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责任。此次全会再次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湖北必须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综合优势,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推动人才与产业、人才与科技、教育与科技的多层次双向奔赴,提升湖北创新体系产出效能,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湖北力量。

比如,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湖北样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五大关系”和六个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十五五”时期,湖北需要增强实践探索自觉,争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前沿领域走在前列。一是努力在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高地。二是努力在建设内陆制度型开放高地上走在全国前列,构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的制度型开放平台。三是努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再比如,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湖北经验。“十五五”时期,湖北需要全面推进省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以城镇体系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全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推进收入多元化,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培育共同富裕社会文化环境,全面构建推动共同富裕工作体系,全面建设有为政府,全面加强党对推动共同富裕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领导。通过上述“十个全面”,探索共同富裕湖北经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