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江 丁凤莲 摄
图1为演员化完妆在后台反复练习
图2为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英山县采茶戏剧团在杨柳镇翻身湾村演出
图3为没有专业的化妆师,演员自带化妆品,自己给自己化妆
英山采茶戏,原名“哦呵腔”,又称“东腔”,是打锣腔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鄂东北英山、罗田、浠水一带的民歌、畈腔、薅草锣鼓、灯调、采茶调等,由初期的零散腔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成为湖北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英山采茶戏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为主要特点。其声腔分为主腔、花腔(小调)两大类。主腔高亢婉转、起伏跌宕,具有以眼起唱、男女分腔、音域宽、连续跳度大、南北音乐交融等特点。“英山采茶戏”不用丝弦乐,伴奏锣鼓沿用采茶戏专用谱,唱词、念白、帮腔采用英山地方方言。2009年5月,“英山采茶戏”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项目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2010年12月底,英山采茶戏第一代传承人之子王贤臣,将这些“老戏骨”聚集起来成立了英山采茶戏剧团,不演出时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一说演戏又聚集起来了,这也就是“聚是一团火,散开满天星”的半职业剧团现状。他们展现出自发性、草根性的特点,同时不乏专业性,凭着一种执着、一种精神,为了一个爱好,使英山采茶戏得到传承和发扬。2018年9月,王贤臣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