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记者 孙志鹏 通讯员 叶红
孔垄镇精心组织举办端午龙舟赛,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味、烟火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放眼荆楚大地,就有这样一个神奇之所。当仲夏的微风,缓缓掀开千年古镇——孔垄的面纱,不由人不惊叹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无尽魅力。
孔垄镇位于黄梅县中部,版图面积126.5平方公里,现辖27个自然村、6个社区,总人口12.1万人。其区位优越,东邻龙感湖,西连武穴市,北接黄梅县城,南通江西九江,历来都是“鸡鸣三省、七县通衢”的交通要塞。境内水系纵横,京九、合九铁路在此交会建站,105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横穿东西,水陆交通极其便捷。
该镇建镇历史已逾千年,自清康熙年间始定名“孔垄”,曾为古代江西德化县治。昔日孔垄商贸发达、经济繁荣,享有“小汉口”美誉,是三省七县小商品农贸物流集散地。当地人民视为“母亲港”的东港孕育了文昌夜读、滩湖映月等“东港八景”,作为鄂赣重要商埠口岸,白天车水马龙,夜来渔火星布、歌舞升平,有鄂东“秦淮河”之称。镇内建于明代的石板街全长1.5公里,街道两边店铺商号林立,民居奇特古朴。
该镇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是黄梅戏一代宗师邢秀娘故里,也是学术泰斗,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汤用彤、汤一介等大家或政要的故乡。春秋时期,楚王在此建有豪华离宫——万年台,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雷池”亦在境内。
作为黄梅县经济重镇和农业、水产大镇,孔垄镇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系鄂赣皖三省棉花集散地,拥有5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孔花”美称享誉古今。尤其是,该镇纺织业久负盛名,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9家、中小纺织企业7家,纺织规模超过20万锭,是闻名遐迩的纺织大镇。先后获得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黄冈市经济社会发展“二十强”“十快”乡镇、黄冈市返乡创业示范乡镇、黄冈市“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优胜单位特色镇”等荣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去年以来,在黄梅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孔垄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加压奋进,以助力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倾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书写出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满意答卷,成功跻身“2024湖北省综合竞争力百强镇”榜单。
技改赋能—— 传统产业“老树新花” 镇域经济稳中有进
驱车来到黄梅县天源纺织有限公司,乍看门头不大很不起眼,步入核心厂区顿感别有洞天:4条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一眼望不到头;智能传输带上,纺好的纱锭一个紧挨一个源源不断;偌大的车间内,仅有几名女工在轻松值守。
“前年,我们投入1500万元购买了瑞士先进设备,对前纺、后纺进行整体技改升级。”公司总经理胡顺民介绍,现在企业产能显著提升、用工大幅减少,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年贡献税收过百万元。
黄梅县天源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改后焕发勃勃生机
工业为强镇之基,项目乃增量之源、发展之本。近年来,孔垄镇党委、镇政府积极优化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突出抓好技改赋能、产业集聚发展,助力传统纺织企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共发展规上企业25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占全县纺织产业总数的55.26%;建成占地286亩的纺织集中区,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有8家纺织企业年上缴税收过百万元。
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累计发展虾稻连作面积6万余亩,顺利完成孔西、南池片部分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打造步行街、西厢大道、站前大道商业街,成功引入11家餐饮“网红”店铺,镇域商贸服务业稳步发展。
打造站前商业街等商圈,镇域商贸服务业稳步发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落实专班“一对一”包保服务,完善“一企一档”措施。镇党委班子成员累计走访调研企业和项目80家(个)次,引导君瑞、佳怡、吉祥、锦峰、金源等8家纺织企业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技改,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性资金400余万元。
与此同时,镇党委、镇政府聚焦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创新、精准促进就地城镇化:紧抓城市和产业“双集中”有利时机,动员全镇居民群众认购房屋131套,其中104套已完成网签备案;举办黄梅县“春风行动”孔垄镇专场招聘会,组织27家优质企业“摆摊”招工,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00余个,吸引400余名返乡人员投身就业创业大潮。
相继建成绣娘公园等“口袋公园”以及古戏台
发展红利惠及群众,民生事业蒸蒸日上。该镇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 G105国道和美廊道建设,高标准升级改造腾龙大道;多方筹资建成绣娘公园、滩湖桥公园、东港龙舟文化公园、清风广场等口袋公园及微景观18处。城镇面貌焕彩更新。
分两期建设孔垄镇老年学校,与镇农村福利院新安分院整合,建成康养一体、文化养老、服务群众的公益活动场所,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可辐射周边龙感湖管理区及县内蔡山、新开、分路、濯港等乡镇近50万人口。目前,投资29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教学楼主楼占地600平方米,设置排练厅1间、教室3间,另有党建活动室、医务室等,并配套建设1000余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学校拟于今年9月开学,预计每年可招生1000余人。
建设老年学校和福利院,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示范引领—— “丑小鸭”变“白天鹅”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穿过高大的“新安社区”牌楼,一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伸向远方,两边串联起一排排三四层高的居民楼。社区广场路口,12块红框白底、造型别致的宣传牌依次耸立,每块上面绘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两字的图文内容,十分醒目。再往前走,一条小桥流水、垂柳依依的中心港景观带横亘在面前,亭台楼阁、水车喷泉、鲜花盛开,不时掩映浣衣妇女忙碌的身影……好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图,真叫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新安社区版图面积0.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0亩。现有485户、2286人,常住人口近3200人。居民以店铺经营、蔬菜种植为主。近年来,该社区抢抓镇党委、镇政府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机遇,群策群力、上下同欲,采取能人回乡、立项增资、招商引资、挖潜扩资等系列举措,累计投入数千万元,建阵地、兴产业、美化环境,大力提振乡村发展自信,千方百计地将一个原本集体资产不足30万元、负债近百万元的后进村,蜕变成集体资产达3960余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180余万元的模范村,继而由镇郊村跃升为城中社区,先后获得黄梅县集体经济十强村、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湖北省文明村、生态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新安社区持续美化环境把“臭水沟”打造成景观带
新安社区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蝶变之路,正是近年来孔垄镇党委、镇政府凭借“闯创干”的果敢气魄和“攀越登”的无畏决心,与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携手并肩、披荆斩棘,示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真实写照。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2024年,孔垄镇进一步加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力度:投入1700万元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完成泵站维修、沟渠清淤、涵闸改造等各类水利工程项目87个;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邢港治理工程;持续巩固油榨、周碾、王坝、公口、梅列等和美乡村宜居示范村成果。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层根基。竭力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2万亩,洪碾、孔东、汤大、五里、洪铺、油榨、王坝等村开展油菜耕地轮作6500亩,七里、洪铺、孔东等村推进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种植8000亩,张河片一带重点创建设施蔬菜基地1500余亩,各片建成肉鸡、蛋鸡养殖场72家。去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771.5万元,其中12个村(社区)过百万元。
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油榨村环境优美
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排查,新识别“三类对象”34户153人,消除风险点监测户17户66人。设立公益性岗位297个,开展就业创业技能等培训班4期,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增小额信贷161户804万元。完成王坝、新安、周碾、长湖、卢列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建设。
全面开展“村庄清洁日”“清洁家园”等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评选“最美庭院”示范户500余户,创建11个生活污水治理达标村。建立农民建房联审联批机制,开展控违治乱等专项整治行动,清理乱搭乱建65处,拆除违建临建建筑5000余平方米。
创新作为—— “枫桥经验”发扬光大 基层治理深得民心
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如何答好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考卷”?近年来,孔垄镇不断摸索,蹚出一条创新求变、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孔垄镇是人口大镇,社情较为复杂。为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镇党委、镇政府知难而进不言难、迎难而上不畏难,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督办、同落实。举全镇之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竭力抓好源头治理、就地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孔垄镇“三哥调解室”成为全国知名基层治理品牌
——坚定“问题是在排查中发现”的基本思路。
突出聚焦“八类人”“八类事”和“六失一偏”工作重点,全方位汇集“访情+警情+网情”,定期研判并实地走访网上信访、重复报警、负面舆情等重点人员,着重发挥“大小网格长”作用,打好“政策+感情”组合牌。2024年,全镇主动排查矛盾纠纷2875件,发挥出矛盾纠纷隐患的“吹哨人”作用。
——坚持“稳定是在调处中落地”的不变法则。
大力推行“1+6+33”调解阵地建设。“1”,就是发挥镇调解中心统筹牵头作用;“6”,即在6个党总支各建设一个标准化调解室,负责处理比较棘手的矛盾纠纷;“33”,即在全镇33个村(社区)各建设一个基础调解阵地,由村级调解员负责处理一般矛盾纠纷。2024年,全镇村级调解矛盾纠纷1916 起,村级调解率占比达到99%。
健全优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积极推行“1+4+N”工作机制,镇平安办与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密切配合,倾力开展治安调解、司法调解和诉前调解,大大降低了诉讼成本,减轻了群众“诉累”,让每一件矛盾纠纷调解都能体现法律的温度与公平正义。
充分发挥乡贤、“五老”作用,聘请退休老干、曾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蒋三华(昵称“三哥”)为孔垄镇首席人民调解员;邀请县综治中心专业人员授课,对各村(社区)综治中心主任、网格员就地培训,使全镇涌现一大批“三哥”式调解员。例如邓渡村退休老师邓寄松,主动参与“邓某峰与邓某云春节互殴至双方轻微伤”的矛盾纠纷调解,历经9个月、4次调解,最终促使纠纷双方握手言和。
——坚信“平安是在预防中见效”的核心理念。
严格落实矛盾纠纷研判会商制度,对已发生、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实施会商研判、及时跟进、销号管理,实现矛盾纠纷研、商、办闭环处理。推进智慧网络平台建设,针对农村地区视联网建设短板,克服各种困难,持续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安装与联通工作,新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探头396个,连续3年新增数过百。
深入贯彻《信访工作条例》,推进信访法治化,严格落实《四级书记抓信访》工作要求,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落实重点人员“三色管理”,坚持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2024年,孔垄镇镇级信访总量为209件,比上一年减少49件,同比下降18.6%,网上信访参评满意率99.4%,连续两年实现越级访两位数下降,全镇信访秩序得到根本好转。
黄梅县二医院整体搬迁到孔垄站前路方便居民就医
此外,镇党委、镇政府着力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六办三中心”集中办公,建立乡镇履职清单。推进群众办事“单一窗口”改革,应用乡镇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线上办理群众事项1374条。
积极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建立以图管地、管资产的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新机制,全镇资产入库2086条,资源入库1173条,规范录入率达100%。大力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有效盘活村级资产资源。
持续开展法治村(社区)、法治校园、法治医院等创建工作,加快推进站前法治街、公口法治文化长廊、周碾法治广场、邓渡法治示范村建设。分级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组织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开展禁毒、防电诈、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宣传教育325场次,以及保护未成年人专项行动24次。
2025年7月1日黄冈日报8版刊登全省百强镇风采系列——孔垄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