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余涛 摄
完成1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全市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62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57家,其中省级工作站11家,知识产权工作站“融站入所”全覆盖。3个事项入选2025年度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改革事项,数量并列全省第一;
2024年以来,累计转让许可专利2916件,227家企业入选省、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白名单,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5.74亿元……
“全市知识产权系统将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高标准谋划‘十五五’事业发展,汇聚创新发展动能,激发产业升级活力,厚植协同保护沃土,为支点建设注入知识产权强劲动能。”8月26日,在黄冈市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水兵说。
构建“大保护”格局 形成知识产权综合治理合力
“我们坚持依法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各项职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知识产权案件。”发布会上,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邹才发介绍,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依法保护科技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4件案事例被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7个工作站获评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2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个人称号。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系统谋划、多部门协同,打出知识产权保护“组合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项目建设年”“消费提振年”重点任务推进。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专利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以法治监督推动工作落地。全市先后制定《黄冈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方案(2024-2026)》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黄冈市人民政府与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签署共建协议,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部门协同、区域联动不断深化。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建立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和品牌建设工作专班,推动形成“市县一体、部门联动”工作体系。市公安局与市市场监管局成立联合作战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面密切配合。市中级人民法院会同荆州市、九江市法院及市场监管部门签订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不断扩大“朋友圈”,织密保护网。
目前,黄冈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连续两年在湖北省对市州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黄冈市、黄州区和黄冈师范学院分别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一举斩获三项“国字号”荣誉。在第七届中国进博会相关论坛上,黄冈市作为全国唯一地市级代表交流发言,知识产权保护“黄冈经验”走向全国。
强化“严保护”态势 打击侵权犯罪激发创新活力
我市坚持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零容忍”,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双线发力,保持打击侵权犯罪高压态势,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知识产权案件。2024年以来,共批准逮捕32人,起诉50人,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2件,不起诉后反向移送行政处罚案件3件。积极推进“服务支点建设,保护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办理涉科创企业民事检察监督案件1件,4件案事例被湖北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7个工作站获评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法院系统强化知识产权审判职能。“坚持真保护创新、保护真创新,依法惩治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倪志勇介绍,2024年以来,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202件,刑事案件26件,42名罪犯受到刑事处罚;在92件民事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50%。依法整治恶意注册商标和仿冒侵权行为,加大地理标志、驰名商标、传统品牌、老字号保护力度,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力度。黄冈中院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1件案例入选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公安机关持续开展“雷火”“昆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侵权假冒犯罪。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共办理侵权假冒、销售伪劣商品类案件67起,破案39起,起诉42人,打掉窝点9个,抓获犯罪团伙15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84人,查处案件涉案金额9000余万元。坚持“端窝点打源头、断网络、铲链条、追流向”原则,强化智能导侦和网上排查,提升主动发现能力,着力“多办案、办大案、办精品案”。
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支队长、二级高级警长苗爱军表示,下一步,市公安机关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优化企业服务,推广“驻企警务”“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助力企业防范风险;强化协同治理,深化与市场监管、法院等部门合作,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做优“全链条”服务 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我们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普法工作计划、填报并公示普法责任清单、开展新媒体普法等,指导和督促相关部门抓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茂表示。
不仅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在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我市全方位构建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
创造运用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授权专利7566件,居全省第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同比增长33%。有效商标注册总量达6.2万件,居全省第4。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和专利转化对接活动,畅通“政、银、企、担”绿色融资通道。累计转让许可专利2916件,227家企业入选省、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白名单,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5.74亿元。
品牌建设全领域提效。充分挖掘地理标志资源,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积极筹建湖北地理标志运营(黄冈)中心,完成1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全市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62个,数量居全省首位。蕲艾、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分别达142.58亿元、51.23亿元。2024年以来,32个品牌入选中国、湖北品牌价值评价榜单。
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57家,其中省级工作站11家。市司法局在黄梅、麻城、团风三地组建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开辟绿色通道,2024年全市共办理证据保全类知识产权公证120件。加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实现县(市、区)调解机构全覆盖。
人才队伍建设和普法宣传同步推进。举办全省首个中级知识产权职称培训班。检察机关从相关行业部门聘请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专业性较强案件的审查工作。法院系统选聘一批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探索“专业法官+专业陪审员”合议庭模式。全市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23场,组织各类专题培训26次,制作普法视频16个、AI普法漫画8篇,组织普法宣传34场次。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市通过多措并举、多方协同,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综合治理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湖北“支点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知识产权强劲动能。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李好 通讯员 郭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