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武穴中学交出高分答卷:3人录取清华北大,600分以上200人,大文大理特殊线上线1077人,均创历史新高。首届强基班旗开得胜:670分以上6人,660分以上12人,人均639分,全员超985/211线。
高考成绩,是衡量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武穴中学走出了“县中振兴”的武穴路径。
现剖析武穴中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因,探寻“县中振兴”的核心要素。
强师工程,打造优质教育的“梦之队”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原动力。
如何加速教师成长,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武穴中学的答案是,通过强师工程,建设教师成长立体平台、加速青年教师贯通培养、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构建教师全方位培养体系,打造优质教育的“梦之队”。
构筑教师成长立体平台。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等省级重点课题为引擎,引领教师深化教研;通过“走出去”赴名校研学,与“请进来”邀专家讲学,帮助老师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国培”“省培”及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师全覆盖培训。近年,学校先后有近100名教师分赴新洲一中、蕲春一中、衡水中学等校取经,10多位教育专家前来传经送宝。
加速青年教师贯通培养。在武穴中学,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9岁,80后、90后教师渐成主力。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特长与短板,学校制定三年成长规划。对新教师,实施“听课-备课-磨课-赛课”闭环培养。
而对于未带完一轮(三年)的新教师要求师生同考,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所有大型考试,以考促教;开展师徒结对,通过“青蓝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成长导师”,从师德、备课、讲课等全方位,手把手地传帮带。
系列举措大大缩减了教师成长周期,陈萌、王希月、许桂滔等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陶柳风、汤梓炜等00后教师也在各级教学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
激发教师干事兴业内生动力。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为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一方面,涵养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通过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及教坛新秀选拔赛、优秀教学资源评比大赛、武中论坛等活动,树立典型,释放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机制驱动,运用责任激励、榜样激励和目标激励三重机制,促使教师们比学赶超。
例如,一般教师量化业绩考核,突出“实绩说话”。校领导严于律己,亲自带课,带着老师干,干给老师看,激励教师。同时,对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以清晰的班级目标和质量目标,让老师们行有目标,动有方向。
学校深知,教师的归属感是兴业之基。对教师家属就业、子女读书等事宜,学校尽力伸以援手,给予人文关怀,让教师更有职业获得感和归属感。
强师工程,打造武穴中学的教育“梦之队”。“近几年,学校几乎没有教师外流,教师们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武穴中学党委书记胡启云自豪地说,“近3年,学校先后有一百余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荣誉。张凯健、郭金城、陶柳风、殷子彧等老师的课例获部级精品优质课。”
三级课程体系,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仅靠县域生源,高分率、一本率能一直高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秘诀何在?
武穴中学党委书记胡启云一语道破:高考取胜,从不是靠一年的重点突破,而是必须打破“三年壁垒”,坚持三年一体化贯通培养,把五育并举落在实处。
为此,武穴中学不断深化校本教研,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厚植立德树人土壤。
国家课程校本化。聚集“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和实施初高衔接课程、学科必修课程、学科拓展课程、高校先行课程等,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特色化。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地域文化、学生需求和资源条件,通过集体教研,开发出具有独特风格和育人成效的课程体系。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区域非遗文化课程、STEAM课程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活动课程体系化。在常规学科课程之外,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类别、多种形式的活动,并将活动课程化,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让学生在多样性、自主性、实践性强的活动课程中,实现自由发展。
如这个夏天,武穴中学组织高一年级20名学生代表赴深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加强理想前途教育。
武穴中学教科室主任张翠介绍道,学校将教学计划和“三级课程体系”按“三年一贯制”整体部署,让每个阶段的努力,都指向最终成长目标,避免教育过程出现断层。
同时,“三级课程体系”兼顾了成人成材的共性育人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不再限于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是尊重、接纳学生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依托“三级课程体系”,学校开足开齐体、美、艺、劳、心理健康等课程,促进了五育并举,造就了武穴中学学生既能拼高分,也有健康的身心,既是“题王”,也是“生活小能手”,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精准施教,不唯分数但赢在分数
连续3年,武穴中学跻身全省县域高中前10强,入选2025年“中国县域中学百强”,在全省教育界,可谓是有地位、有影响。
武穴中学校长郑锦彪认为,可喜的成绩,背后与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精准施教密不可分。
在武穴中学,推行课堂“35分钟精讲+5分钟内化”制度,力争让课堂教学每一分钟发挥最大效益。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取舍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和手段,打造高效课堂。
“精准取舍教学内容,倒逼教师钻研教材和新课标。”高三年级主任陈友义说,“同时,营造了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这为备考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武穴中学,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另一法宝是精准培优补差,让每位学生都得到精准辅导。
为精准掌握学生情况,每次联考后,学校向教师发放师生交流记录卡,每位教师至少找六位学生了解学情,再根据学生长项与短板,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将辅导时间、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清晰记录在卡,再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辅导。
因此,在学校经常看到许多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走进教室,走近学生,利用点滴的碎片化时间,对作业面批面改,或一对一辅导。
精准培优补差,既让优秀学生“吃得饱”,又让一般学生“消化得了”,实现了优者更优、普通学生不断提升。
此外,在教育教学中,武穴中学还狠抓习惯养成,精抓答题细节,减少非智力丢分。
学校将规范答题纳入教学,老师经常展示学生高考答题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知道什么才是规范的答题。每次大型联考后,备课组会挑出本学科的优秀答题卡和不规范答题卡各三份,制成展板,激励、警醒学生。近两年,老师们感觉到,学生们的卷面整洁度和答题规范化明显提升。
通过高效课堂、培优补差、规范答题,既确保了课堂效果最优化,又让学生实现了扬长补短,还极大地减少了因非智力因素丢分。“这为高考的‘优秀率’和‘一本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郑锦彪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 李维 通讯员 伍志峰 张翠 田瑞兰
编辑 曹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