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心慌的时候,去黄州检查要折腾大半天;现在村卫生室就能做心电图,5分钟拿到市医疗集团的报告,自付才6块钱!”8月11日,黄州区陈策楼镇孟钵桥村69岁的张爹爹指着村医手中的便携式心电设备,向村民念叨着这份便利。前不久,他突觉心慌,村医当场为其完成检查,数据上传后,市医疗集团专家迅速给出危急诊断,胸痛中心还提前预留好就诊床位。
“现在看病,比去镇上赶集还方便!”张爹爹的感慨,道出我市“心电一张网”建设给基层群众带来的实惠。
这样的便利,源于我市对基层看病难题的精准破解。过去,基层医疗机构缺设备、缺技术,村民出现不适要么硬扛,要么奔波往市区医院跑,不少人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为此,我市将“心电一张网”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以务实作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织就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健康守护网。
硬保障托底——
设备技术沉到村,村医“能查会看”
“以前村民说心口疼,我只能靠询问症状判断;现在带着这台小机器,当场就能检查,心里踏实多了。”黄州区陈策楼镇家庭医生周艳所说的小机器,是今年7月刚配备的便携式心电图机。
为让基层“能检查”,我市全域统筹发力:全市1036个重点村卫生室,已全部配备数字式十二导联心电图机。黄州区为路口镇、堵城镇等4个乡镇的28支家庭医生团队,额外配备28台便携心电图机和14套智能穿戴心电仪,让村医走村入户时随时能为村民开展检查。
设备到位后,技术培训紧跟而上。我市采用“线上学理论+线下练操作+病例复盘”的模式,截至今年7月,已累计培训1787名村医,让基层医生真正“会操作、能判断”。麻城市三河口镇村医占耀学正是凭借所学派上大用场:上个月村民陈老汉突发心梗,他10分钟内完成心电采集与上传,为后续57分钟的极速救治(较“黄金120分钟”缩短近一半)抢下关键时间。
同时,为打消村民“怕花钱不敢查”的顾虑,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医保局出台暖心政策:将村卫生室心电图检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村民每次自付仅需6元。数据显示,政策落地后,全市心电检查量同比大幅增长,不少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问题得以及时发现。
智联网提速——
数据跑代替人跑,专家远程把脉
“心电图一上传,市医疗集团专家马上就能判读,不用来回跑腿。”8月17日,黄州区堵城镇卫生院内,医生向村民余全安耐心解释。此前,余全安在村里参与筛查时,心电数据上传仅3分钟就触发红色预警,专家远程诊断其为“急性侧壁心肌梗塞”,并及时提醒他转院治疗,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这高效的背后,是我市依托5G技术和卫健专网搭建的区域心电信息平台。该平台构建起“村卫生室采集数据—乡镇卫生院初步诊断—疑难病例直传市级医院会诊—结果即时反馈”的闭环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24年,黄冈市心电诊断中心正式成立。通过改造升级并整合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的院内心电系统,中心搭建起心电云平台,引入AI辅助诊断技术,业务范畴覆盖全市。 依托该中心打造的“黄冈市心电一张网”,构建起覆盖全市心血管疾病筛查、预防、救治、预后全流程的同质化服务体系。截至今年7月,市县两级区域心电诊断中心已全部建成并实现互联互通,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数据“零延迟”流转,相当于把大医院的心电科“搬”到了村民家门口。
仅黄州区,截至8月17日就上传心电图942份,成功发现像余全安这样的危急病例2例;英山县孔家坊乡84岁的郑桂莲老人突发腹背疼痛,村医上传心电数据后,1分钟内便被县医院判定为“高度疑似危重症”,30分钟内老人被转至上级医院,最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并得到及时救治。
好作风护航——
服务跟着需求走,健康守护不打烊
“心电一张网”能织密用好,离不开实打实的作风保障。黄州区将“心电一张网”建设纳入“323”攻坚行动重点任务,多次召开推进会压实责任、抓细落实;麻城市秉持“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理念,全力压缩救治通道时间;团风县、英山县的家庭医生团队,每月固定下沉村庄开展筛查,把健康服务主动送到村民身边。
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建成胸痛救治单元116个、卒中防治站127个、心律失常防治单元83个,为“心电一张网”配套筑起多层级救治防线。“看着村民从怕看病变成主动查,再累也值得!”一位长期下沉乡村的家庭医生感慨道。
如今,这张“心电网”不仅打通了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最后一公里”,更织密了党和群众的连心网。我市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将健康守护送到群众心坎上,让基层群众的“心”健康更有保障。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马艳明 通讯员 张明 何幸运 易丹
编辑:袁安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