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名残疾人圆了“工作梦” ——我市多形式多渠道帮扶为残疾人铺就就业路

8月18日,黄州区惠民社区“楚天舒”阳光家园微工厂内,肢体残疾人段玉涛坐在轮椅上忙碌着。他熟练地组装电子线束配件,手指灵活穿梭于接口间,很快完成一件产品。这个曾因高位截肢闲赋在家的55岁汉子,如今满脸满足。

“以前觉得是家里累赘,现在一天能做百余件产品,月挣千把块钱,我也是能挣钱的人了!”段玉涛家住惠民社区惠康佳苑小区,2008年因车祸导致高位截肢。今年5月,在市、区残联和社区社工牵线下,他进入微工厂,从日均几十件的生手成长为熟练工。“不仅挣钱,还认识了朋友,感觉自己越来越有价值了。”

这个由市、区残联携手企业与社区共建的微工厂,按残疾人身体状况分配手工加工、电子组装等岗位,已带动30余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是我市多渠道促残疾人就业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各级0残联聚焦就业难题,采取技能培训、岗位开拓、平台搭建、服务优化等举措扩大就业规模。截至7月底,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989人,其中城镇120人、农村869人。

技能培训“按需点单”,筑牢就业根基

“技能培训改变了我的生活,帮我走上创业路,更让我找到人生价值。”在黄州区江山如画小区的推拿店里,店主郭强意感激地说。作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他曾因接近失明对生活迷茫。多年前,在市残联帮助下接触盲人推拿,后通过持续自学和残联培训掌握技艺精髓,成功开起推拿店实现自食其力。

今年5月,郭强意在黄冈市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盲人按摩项目一等奖。7月,市残联举办盲人保健按摩技能提升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已是技术骨干的他被聘为讲师,为学员答疑传艺。

提升技能是残疾人实现就业的先决条件,通过技能培训为更多残疾人圆了“工作梦”。今年以来,市残联坚持“按需培训、精准施教”原则,让培训内容更贴合残疾人需求。

在黄州、麻城、英山等地,针对农村残疾人特点开展水稻种植、蔬菜大棚、家禽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在家门口掌握致富技能;罗田、蕲春将电商作为就业“新赛道”,开设电商直播、网店运营等培训班,手把手教残疾人开网店、做直播;红安、罗田结合本地非遗文化特色,开展红安绣活、手工刺绣等培训,让残疾人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增收;蕲春更瞄准新兴领域,推出无人机操作培训,助力残疾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从传统技艺到新兴技能,从农村实用技术到电商新业态,多样化的培训课程精准对接不同残疾人的就业需求与地方特色。截至目前,全市已为755名残疾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按需点单”式的技能赋能,不仅让残疾人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本领,更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在自食其力中实现人生价值,共享发展成果。

走访拓岗“牵线搭桥”,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块工资,公司还为我缴纳了五险,有了这份稳定工作,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在高科铝业压铸有限公司的门卫岗上,51岁的肢体残疾人刘祚光脸上洋溢着笑容。

家住黄州区东门路紫金城小区的刘祚光,一直怀揣着就业增收的心愿,却因肢体残疾的困扰,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2024年底,市残联工作人员在开展残疾人就业需求走访摸排时,了解到他的困境与诉求,当即认真登记留存了他的个人信息。

今年年初,市残联聚焦残疾人就业难题,组织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行动。工作人员在高科铝业压铸有限公司走访过程中,得知企业门卫岗位存在空缺,立刻想到了有就业意愿的刘祚光,便将他的情况推荐给企业。经过企业面试考核,刘祚光成功上岗,圆了就业梦。

“企业有岗位需求,残疾人有就业愿望,我们就要当好‘红娘’。”市残联副理事长华光明介绍,今年我市大力开展 “走访拓岗促就业”行动,由残联领导班子带队,深入企业摸需求、谈合作,激发企业安残助残热情。

在黄冈市百佳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市残联协调,企业专门为残疾人设置保洁、保安、绿化等适合的岗位,目前已有23名残疾人入职;湖北科峰智能传动有限公司开辟“残疾人绿色通道”,为入职残疾人增设擦拭机器油污、检查外观等劳动强度低的岗位;黄冈市新北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更是与残联深度合作,将部分手工加工环节延伸到阳光家园微工厂,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

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残联共走访企业60家,通过政策宣讲、权益保障解读等方式,推动企业开发残疾人友好岗位138个,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加入“助残就业联盟”。

辅助平台“家门口建”,就业触手可及

“不用出社区就能上班,中午还能回家休息,太方便了!”在英山县西汤河社区“楚天舒”阳光家园,残疾人叶盛森一边做鞋,一边笑着说。

英山县残联与川翎湖北鞋服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鞋类产品加工辅助性就业岗位,采取“企业供料+技能培训+残疾人务工+计件回收”的运营模式,帮助1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今年,我市整合基层残疾人服务资源,推动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楚天舒”阳光家园提档升级,将就业岗位送到残疾人“家门口”。

这些阳光家园结合残疾人身体条件,开设手工加工、钩编制作、产品包装等辅助性就业岗位,联动社工组织和爱心企业,形成“企业供单、家园派单、残疾人接单”的闭环模式。

在浠水县蔡河镇金湖社区“楚天舒”阳光家园,残疾人正在做藤编产品。浠水县残联与藤编加工厂开展合作,设立编织中心,开发辅助性就业岗位,以教学、编织、收购产品的形式,安排5名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家属就业。红安县残联持续推进“非遗+就业”特色项目,带动15名残疾人在家做绣品售卖,让红安绣活成为残疾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

目前,全市已有22个“楚天舒”阳光家园,开设手工线束、毛线钩织品、鞋制品、文创手串、非遗黄梅挑花等多种辅助性就业岗位,带动200余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构建起残健共融的互助圈。

服务优化“全链条跟”,就业更有保障

在湖北美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48岁的肢体残疾人王志正专注地给产品打包,动作娴熟。今年5月,通过市残联与黄冈汉程人力公司的联合牵线,他顺利通过企业面试,入职美格新能源公司从事清洁与包装工作,如今每月能拿到3500元以上的工资。

为打通残疾人就业“最后一公里”,我市今年创新启动残疾人就业服务专项项目,通过购买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委托黄冈汉程人力公司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残疾人就业需求库与企业岗位供给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岗精准匹配,让像王志这样的残疾人能快速找到适配岗位。

就业服务不止于“牵线”,更延伸至全流程保障。今年,各级残联依托“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关键节点,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残疾人专场招聘会51场,精心筛选有残疾人岗位的企业参会,现场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介、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针对残疾人入职后的适应难题,残联干部定期开展“企业+残疾人”双回访,及时协调解决工作环境适配、技能提升等实际问题,用持续关怀让就业更稳定、更安心。

从精准化技能培训到个性化岗位适配,从多元化平台搭建到常态化服务保障,我市正通过全链条服务举措,为残疾人铺就一条从家门到岗位的希望之路。

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江晓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宽就业渠道,升级服务体系,力争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职场,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肖复苏 通讯员 邵桦 郑慰

编辑:袁安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