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人一起梳理族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熊星星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熊星星 曾雅青
通讯员 冯伟
7月5日一清早,胡小英和妈妈黄旺娇就忙碌起来,烧好茶水、切好西瓜,等着几位叔叔、婶婶和堂弟、堂妹到来。
三叔胡之功来了,带着一本厚厚的家谱。原来,他们的老家,黄冈市浠水县关口镇胡桥村设置了胡家展馆,介绍胡家人六代接力从教的故事。家人们感动之余,决定聚在一起,梳理一下族谱。
胡家人围坐在一起,跟随家谱上那些一笔带过的记载,让思绪回到那些泛黄的岁月……
六代子孙,代代都有教书先生
曾任《湖北教育》杂志主编的胡小英,出身于浠水教育世家。自清朝末年至今,150多年间,胡家六代子孙中,每一代都有教书先生。
胡小英的六叔胡之上翻开《家谱》,翻开了荆楚大地一个平凡家族所见证的百年风雨。
胡家从事教育的第一代传人名叫胡书楷,毕生在乡间教私塾。“性嗜书,刻苦自励,方动不苟,教授乡里,士林多赖其造就……”家谱里虽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但一个青衫落拓的身影跃然而出。
第二代传人胡祖铨,1915年进京任教育部主事;1921年任湖北省长公署秘书,主管教育文案;后受省教育厅委托,在武昌西卷棚试院旧址新建一所小学,命名为湖北省第一完全小学,并兼任校长。虽早负盛名,但他为人谦虚,对于有学问的人,不分长幼,虚心求教;对贫苦青年的后学,常常解囊相助。
《家谱》继续翻页,到了胡小英的曾祖父胡震东所在的那一页。
胡震东,“七七事变”后,携眷回浠。
字里行间,已渐次浸染乱世浮萍,烽烟山河。
胡小英说,这段胡家先辈在抗日烽烟中艰难办学的历史,她曾数次进行寻访、求证,并从中窥见了一条脉络清晰的道路:中华文明屡经战乱,却绵延未绝,不仅有一代又一代勇士前赴后继,更有一代又一代被称为“士”的知识分子,以文化存续为使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历史沉浮中以心传火,默默坚守。
金谷山麓,回荡琅琅书声
浠水县东北,金谷山逶迤连绵。走在铺满松针的山路上,从溪水淌过树杈和乱石的叮咚中,似乎有一种久远的声音在胡小英心头回响。
在浠水县档案馆的资料库里,胡小英竟然查阅到有关曾祖父的一份手写版史料:胡震东,曾公费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回国后,任黄州府八属所办启黄中学校监(副校长)。“七七事变”后,携眷回浠。1940年,任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三里畈分部主任,秋转任该校浠水分部(现浠水一中)副主任,次年学校更名浠水县立初级中学,胡任校长。
此时,日寇已占领大半个中国。浠水县城屡遭日机轰炸,学校迁至洗马畈金谷山周氏大祠开办,经费困难,校舍简陋,教师待遇微薄,有时还不能如期如数领取。面对如此处境,胡震东不仅坚持把学校办下去,而且还扩充班次,多招学生。那时,蕲春、英山、罗田、大冶等邻县都有不少青年到浠中学习。1942年春,因金谷山周氏大祠陈旧不堪,恐生意外,遂决定将学校迁至豹龙庙周氏祠。胡校长精心安排,组织搬迁,不辞劳累。寒假搬迁完毕,立即组织学生上课。在他担任浠水中学校长期间,学生由5班367人,发展到8班433人。
8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破败的周氏大祠,如今已是灰墙红柱,修葺一新。据当地老人回忆,最初周氏大祠,赴学者非富即贵。抗战时期用于办学,“凡来者皆能入”。
在胡小英的脑海里,有一幅挥之不去的图景:远处炮声隆隆,山谷书声琅琅。曾爷爷用坚定的眼神扫视残垣断壁中的教室课堂,心里重复着那句无声的理念:“教书育人,救国强国,是我家族之魂。”
“国若不存,家何以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最朴素的道理,就这样根植于学生心田。
血与火的岁月里,读书的种子,从未错过每一个春天的播种。
百年香樟,见证浴火重生
曾爷爷坚定的眼神,只是胡小英梦中的幻影;而爷爷充满慈爱的声音,则真真实实滋润过她的心田。
胡小英的爷爷胡绍先,是胡家第四代教育传承人。据《浠水县教育志》记载,胡绍先高中毕业时,正值日寇侵华,局势动荡,学业优秀的他未能继续深造。1942年秋季,蒙鄂东教育界名流蔡天民赏识,胡绍先被介绍到省联合中学浠水分部和闫河、莲池初中教授英语课,深受学生欢迎。
浠水县实验中学校园里,有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香樟树。这棵百年香樟,见证了从战火中的莲池初中、解放后的浠水一中、再到改建后的浠水实验中学这段历史。
78岁的黄哨北,曾任浠水一中校长。在他心里,胡绍先就是一棵令人仰望的大树。1949年浠水解放后,胡绍先继续在浠水中学任教,先后任初中部和高中部教务主任,以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而备受尊崇。他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浠水一中历年高考升学率均居全地区一二位。
走在香樟树下,胡小英回忆在这里读中学的情景。那时,爷爷双目已近失明,记忆力却超乎常人,常常带她在树下听广播。小英缠着爷爷讲抗战时期的故事,还曾好奇地问:“您当年为什么不留在北京,要回到老家呢?”爷爷温和地笑了笑,抚摸着她的头说:“我只想做个教书匠啊!”
香樟树下,栉风沐雨。
百年时光悄然而逝,树根深深扎入泥土,树荫依然护佑着那些挺拔的青春。
开枝散叶,桃李芬芳满园
爷爷胡绍先之后的胡家第五代,有三个同胞兄妹是老师。
胡之文,也就是胡小英的父亲,高中毕业后在家乡关口马旧中学任教,1978年考入湖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再次回到家乡,在浠水二中任高中毕业班教研组长。
胡之文的胞弟胡之上和胞妹胡之红,都曾在浠水县实验小学任教。第五代传人中,还有两对“教育夫妻”。胡之文的妻子黄旺娇和胡之上的妻子方华,均供职于教育战线。
到了胡家第六代,从事教育工作的共有5人。44岁的胡云,在浠水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任教,当班主任已有十七八个年头。胡小春与丈夫黄小平,均执教于武穴,现分别任武穴第四实验中学梅川校区英语教师、武穴市第六实验小学副校长,夫妻俩常常同台切磋教艺。胡小英担任教育杂志的编辑,妹妹胡佳音在浠水县实验中学教英语。
教室越来越宽敞明亮,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桃李芬芳满天下,当然老师们遇到的新问题也不少。胡家新一代的教书先生们,也时常因为个别孩子不好好学习而头疼。这时妈妈黄旺娇就会讲起父亲胡之文的故事。有个学生厌学,几番劝说无效。胡之文说,这本书读不进,就去读另外一本书吧。他让家长带着孩子从巴河挑大蒜到浠水县城去卖,几天下来,孩子懂得了生活不易和知识可贵,重新回到学校,最终考上大学。
因材施教,启智润心,无论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一代代“胡老师”都把家训牢牢记在心中:“教书育人,师之本分。”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谈到从《求是》杂志上读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论述,胡小英难以抑制满腔的激情,“我们家这几代人,也是路基上一颗颗小石子。”
“是啊,看到自己教出的学生中,走出一批批青年才俊,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就是我们最大的快慰!”胡之上抚摸着《家谱》,感慨不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注意到,胡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十字绣:“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
一针一线,绣出一个大大的“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