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县域高中里,蕲春一中是个值得观察的样本。
在生源毫无优势、师资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近10年,72人进入清华北大,连续10年蝉联“黄冈市高中教学特别优秀奖”。
2025年高考,蕲春一中再创佳绩:12人录取清华北大,重点线上人数再次突破1100人大关,录取“双一流”高校人数创历史,书写了“县中振兴”的蕲春样本。
解密“县中振兴”的蕲春样本,探寻县域高中高质量办学之路。
德育塑形:
大德育体系,塑造五育并举的“形”与“神”
在蕲春一中,“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理念,已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这得益于学校精心构建的“大思政+”德育体系,实现德育塑形。
课程系列化,筑牢育人之基。在蕲春一中,围绕理想信念、文明礼仪、法纪安全、青春期教育、励志教育等60个专题,利用班会、政教读报、周末讲堂、“心情工作室”等德育阵地,在高中3年6学期,形成每学期10个专题精品班会课,构建起高一到高三的完整德育课程体系。
如,《心育课》以认知观、生命观等4章16课时,成为高一学子必修的心灵指南;十年如一日的“周末讲堂”,共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事迹等逾200场,单场观看量超过3000人次。这种“基础类+拓展类+实践类”的课程架构,被专家誉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武器”。
德育活动特色化,汇聚育人的温度与厚度。每年,高一举行50华里远足,师生徒步穿越城乡,在7小时跋涉中,触摸家乡变迁,12年来吸引超2万人次参与;每年高三成人礼,让学生在借冠礼仪、家长书信、学子誓言等环节中,领悟责任的含义,六届成人礼累计在线观看达200万人次。此外,还通过组织学子走进清华北大研学,邀请82届校友骆清铭院士、武大名嘴李敬一教授等名家来校开展科普励志讲座,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种子悄然深植学生心田。
协同育人常态化,学校常态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拓展育人维度。每学期,举行4期“班主任沙龙”、2期“家校论坛”,搭建共育桥梁;学校的“防欺凌”宣教成为一个亮点,曾吸引省级媒体现场直播。模拟法庭、排演心理剧等活动,有趣又增智;家委会成员每月陪餐监督,护航学生舌尖上的安全……系列活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维育人模式,让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大德育体系让教育“神”“形”兼备,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有了内驱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质量自然就上去了。”蕲春一中校长王楚兵深有感触。
教研强基:
“双翼”驱动,淬炼质量提升的“道”与“法”
教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蕲春一中以“专业提升工程”和“教研活动”为双翼,让质量提升有路径、有载体、有成效。
青蓝工程,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蕲春一中,每位青年教师都有结对帮扶的骨干老师指导,每周听课评课、每月座谈交流、每学期公开课打磨的“传帮带”场景,成为学校独特风景。仅一学年,26名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饶颖等5位教师的课例入选“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青年教师成长周期缩短近一半。
解题能力提升工程,锻造教师硬功夫。学校35岁以下教师,与学生同步参加考试,每月开展高考题研讨,书记校长带头参与解题大赛,这种“把讲台当舞台,把考场当战场”的训练,让教师对高考命题趋势的把握精准度显著提升,2025年顾江老师所带班级9人考入清北,全班均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蕲春一中讲坛,碰撞学术思想火花。每周三下午,学科带头人分享教学心得,骨干教师展示创新方法。一年开办蕲春一中讲坛 36期,覆盖教师超3000人次。这种“本土化、接地气”的思想碰撞,让先进理念快速转化为教学实践。
“学科教研日”,点燃教师教学创新激情。每周固定时间,9大学科开展集体备课,实行“一课多研”,60余节精品课应运而生。语文组将名师工作室研讨与集体备课“合二为一”的创新做法,提升了两语学科成绩;信息中心邢惠主任首创的“五均衡一控制” 分班法,破解了平行分班难题,在全市推广应用。
“双翼”驱动,淬炼质量提升的“道”与“法”,带动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清北录取人数连续3年居湖北省县域高中第一,2024年陈正阳同学、2025年董嘉禾同学均跻身全省前十,都是黄冈市理科状元。
建强队伍:
教师培养,点燃发展的“薪”与“火”
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加速教师成长,点燃事业发展的薪火?
蕲春一中通过“定制化”“多元化”“竞争性”的培养方式,重塑教师成长生态,让新人有方向、有平台、有奔头。
“定制化”精准培养赋能。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特长与短板,学校制定三年成长规划:擅长课堂教学的老师,侧重公开课打磨,长于科研的老师主攻课题研究,善于管理的老师安排班主任历练。2023年才入职的化学老师胡宵阳、生物老师郑悦等,在包保领导指导下,一年内便斩获市级精品课一等奖并推优到省级参赛,成长为学科骨干。
“多元化”平台展示风采。通过“教师好课堂”工程,每年开展近100节公开课,“走出去、引进来”工程组织教师赴武汉、黄冈等地名校学习,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实践+培训”的模式,不断拓宽青年教师视野,仅一学年就有80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培训。
“竞争性”机制激发活力。将教学业绩、教研成果、学生评价纳入青年教师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实施“教而优则仕”的晋升通道,优秀青年教师可进入中层干部后备库。如,课程开发中心副主任胡文祥,90后教师、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吕元政等老师,从培优班班主任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青年才俊。
机制赋能:
评价改革,把稳干事创业的“舵”与“帆”
于学校而言,发展的深层动能,源自科学评价。
在蕲春一中,科学的评价机制,犹如指挥棒,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干部考核,突出“实绩说话”。学校出台制度,将“德能勤绩廉”量化评分,提升工作实绩占比。2025年初,两名中层干部因考核靠后被约谈,而连续两届完成高考目标的年级主任则享受正主任待遇。
“我们降低民主测评权重,提高工作实绩占比,就是要让干部们把心思都用在干事上。”蕲春一中党委书记翁连生如是说。
教师评价,注重“综合素养”。学校将教学成绩、教研成果、师德表现、学生满意度等纳入考核,绩效工资向一线倾斜。令人惊讶的是,党委班子成员的绩效工资排在全校130名之后。“领导带头吃亏,老师们才心服口服。”从教30年的李老师如是说。
学生评价,突破唯分数论。学校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品德养成、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方面,通过“新时代好青年”评选、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2024年,学校运动队夺得黄冈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22名特长生被艺术院校录取。
蕲春一中的成功实践,为“县中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核心密码在于:德育塑形,筑牢育人根基;以教师为动力,激活内生潜能;以机制为保障,凝聚奋进力量。
记者 李维 通讯员 胡胜林 张志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