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全省水稻无人化种植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推广会在黄冈浠水举办,通过“农机+农艺+智能”融合,全面展示湖北智能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未来智能农场中的应用场景。
记者 刘飞:这台运载无人机比我还大,它的直径达到了4米左右,飞行高度达到了1500米,最大飞行时速达到每秒20米左右,它最大能运载85公斤的秧苗,供一亩半田使用,同时,还有一键脱钩的功能,真正实现无人操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左右,有了它,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季,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中暑了!
一台台无人拖拉机正在进行土地耕整作业,无人机从3公里外的育秧工厂,空中运送秧苗供无人插秧机使用,无人农田巡航机到达指定位置自动拍照测绘,数据传入智慧平台,在这块无人智慧农场,“农忙不见人”的现代化农业图景正变为现实。
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金安:加一次油,拖拉机能正常工作6小时左右,大概工作40亩,能够三班倒,实现24小时作业,不需要人为操作,在总控平台就能看到它的运动轨迹和工作状态,可以远程进行监管。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搭载的传感器设备,可实时获取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的高分辨图像和数据,实现数字化感知。未来,还将通过无人智慧农场的“大脑”:云管控中心,分析得到水稻的“长势图”,进行智能化决策。
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金安:我们要建立苗情模型、病虫害模型,把这几千亩田分成N个小块,让每一块都有独立的“身份”,通过无人机巡航,建立一个强大的数据库,知道哪一块田缺肥、有虫害、有病害,通过无人机变量施肥,达到减肥减药的目的,也能够提升产量,为以后的农田作业提供决策。目前,我们示范的亩数有500亩,未来,希望能把几千亩的基地全部实现模块化管理。
目前,湖北已在武汉、荆州、襄阳、黄冈等地,精心选取一批有潜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自动化采集、无人化作业、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管护等方面,打造智慧农场技术集成方案。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来代替繁重的劳动机械操作,解决一线劳动力越来越短缺的问题,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农机作业服务处一级主任科员 易兵:全省已经建成20个智慧农场,下一步,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和进一步提升。之前,我们都是关注各个环节无人化作业,后期,我们将关注点放在农业数据的采集、农业模型的建立和推进智慧农场功能集成等方面,建设更多的智慧农场,实现真正的智慧农业!
来源: 秀美浠水
编辑:黄俊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