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答好青春之问,是新时代对思政课和思政老师给出的考卷。
“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校长李友芳一语中的: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不仅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近年来,该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以“红色铸魂、专业融通、实践育人”为内核,积极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为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玩”中求知,沉浸课堂育工匠心
“老师,我的活字印刷作品合格吗?”思政课教师廖娟讲授《黄冈地域传统文化之毕昇与活字印刷》,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字印刷的制作过程中,纷纷展示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
为上好这堂课,廖娟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初心、耐心、恒心、细心等多个层面,详细讲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背景以及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将“大国工匠”精神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家国情怀深植学生的心里。
考虑到教学效果,廖娟还自掏腰包购买了4块简易的活字印刷板作为教具,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组织大家共同完成活字印刷作品。
从小心翼翼地寻找字块、认真细致地码字、反复斟酌定稿、严谨校对,再到上墨、裁剪纸张、印制文字、封蜡,每一个步骤既讲究严谨度,又考验小组间的配合度。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如今,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该校思政课的“标配”。
讲授《黄冈地域传统文化之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时,老师别出心裁地将《本草纲目》的整套装订版书籍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自翻阅感受。精心设计“猜中药”环节,以此巧妙引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初心,以及他潜心钻研药性药理,甚至以身试药的伟大牺牲精神。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涵。
将“玩”和“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和思考,这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旺林介绍,学校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开设理论课堂、讨论课堂、实践课堂,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思政课堂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例如,副校长、软件工程学院院长董艳燕主持的省级课题《高职“搜索引擎优化”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在课题中精心设计了思政模块,将“三全育人”理念巧妙融入计算机类课程,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得益彰。
正因如此,一堂堂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思政课,在该校深受学生喜爱,有较高的“上座率”。
“走”中悟理,红色研学铸爱国魂
迎着朝阳,该校软件工程学院的千余名大一新生乘上大巴车,前往红色圣地红安,开启红色教育活动。这场别具特色的“大一新生红安行”,自2017年起,至今已持续开展8年。
8年时光,参与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该校坚持上好“大一新生红安行”的决心从未改变。
这堂课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能够长久地吸引并打动学生呢?李友芳给出了答案:红色文化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教科书,是滋养青年学子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土壤和基因密码。
红色,是黄冈最耀眼的底色。依托黄冈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该校每年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实地参观、亲身感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之问的答案。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历经岁月沧桑的文物,将我们瞬间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学生汪子欣回忆道,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踏访七里坪长胜街、瞻仰李先念故居,每一站,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课堂。
校友铁永伟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聆听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坎上。”受到革命老区精神的激励,他克服困难,熟练掌握了移动端软件开发等技术,最终凭借自身实力成功入职一家国有上市公司,成为一名软件运维工程师。
董艳燕介绍,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说教相比,现场教学依托真实的实物实景,再加上专业讲解员辅助,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极大地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体验活字印刷,欣赏文创产品,聆听人文历史故事……每年,该校理工学院师生都会到英山县毕昇纪念园,开展“弘扬毕昇文化,践行工匠精神”主题研学活动。校党委副书记、理工学院院长李巍表示,这种体验式教育活动,对于铸魂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党委书记朱正国介绍,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教育在知行合一中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学校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学子们在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学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显著成果。
“动”中浸润,多元活动励担当志
思政教育,犹如一座灯塔,指引学生追求诗和远方。
该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推动思政教育从平面教学走向立体多元,从单一的讲台授课走向广阔的舞台展示,推进思政课在校园里真正“热起来”“潮起来”。
华灯初上,软件工程学院的颁奖典礼点燃了何家湖的夏夜激情。在这场致敬“崇德、尚爱、强能、致远”校训的舞台上,颁奖典礼、第六届爱心助学基金会启动仪式、校园歌手大赛依次上演,体现以文化人的思政元素频频绽放。
遗爱湖畔,智能经济学院年度文艺汇演唱响青春梦想。《中国军魂》等红色经典歌舞,动作整齐有力、气势磅礴,现场观看的市民被深深震撼,对学生们的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从每年固定开展的“雷锋月”“红五月”、寝室文化节等活动,到每周定期举行的主题班会活动,从洋溢青春气息的迎新晚会、歌手大赛等,到“声”入人心的红色故事会、劳模进校园、优秀学生宣讲等,校园内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勾勒出一幅和谐的青春画卷。
服务黄冈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到社会福利中心献爱心,凌晨帮助环卫工清扫街道,参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校外,该校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就像一颗颗注满爱的种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传递着青春正能量。
李友芳表示,思政课堂接地气、有特色,让青春脉搏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励志成长,找到青春之问的答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记者 吴鹏 万涛
通讯员 黄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