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和风习习,正是姹紫嫣红、漫山泛绿的时节。沿着蜿蜒起伏的村路,穿行于绿荫丛中,沿途随处可见忙于春耕春种的村民,乡村别院也在苍翠中若隐若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织就的水彩画卷随着车子的行进缓缓铺开,人在画中走,画是人绘就。落下车窗,迎面而来杨柳风,捎带着阵阵泥土的芬芳,顿觉心旷神怡。
驶离230国道,大约十分钟的车程便到了这次采访的目的地——莲花背村。刚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也就是村两委所在地。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对该村较为熟悉,村委会几位同志也都认识。进入大厅,起身招呼的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汪绪红,一个五十开外的中年男子,质朴和善,笑容可掬。
当我向他说明此行是为了搜集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时,汪书记明显兴奋起来。他一边从办公桌上拿出一本《莲花背村在册烈士名录》递给我,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起烈士的故事,仿佛回到那个年代。
我一边听着汪书记讲解,一边翻阅烈士名册,不禁暗自惊叹:在这个仅有2个自然塆、4个村民小组、1128人、版图面积不过3579亩的土地上,有名有姓的烈士竟达67名!顿时,对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们村烈士的故事非常多,张国英烈士送夫参加红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曾任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师长的汪烈山烈士作战勇猛、战功卓著,曾得到徐向前元帅、陈锡联将军高度评价。莲花背村特委会上的燎然星火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点亮了鄂豫皖边区人民争取自由、向往光明的明灯。”喝了口水,汪书记接着说道,“我们村革命烈士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要想收集红色故事,深切体会我村的红色情怀,还得到村民家中去走访。”说完,他交代一位村民说:“麻烦你今天带着这位同志去村子走走吧,有熟人带着方便。”
带路的是一位年近50岁的村民大哥,皮肤黝黑,为人十分热情,对村里的情况十分熟悉。
连续四天走村入户访问,让我对莲花背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该村有两个自然塆:一个是汪刘家洼塆,有七十几户人家;一个就是莲花背塆,有二百多户人家。走在村里,高大亮敞的楼房鳞次栉比,依山势而建,偶有几座小院分散在周边。便民小道通往家家户户,水泥路铺得平平整整,完全没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房前屋后栽种了绿植花卉,农家小院干净而整洁。听村民们讲,近几年村两委加大了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生活污水得到了集中处理,乡亲们的幸福之感溢于言表。
虔心聆听先烈们的革命故事,回想那个血雨腥风而又激情澎湃的岁月,先辈们前仆后继、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犹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永远镌刻在人们记忆里。
江山为什么美如画?是因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她”。
莲花背村不过弹丸之地,然而她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不仅仅只有名册上记录的烈士,还有许多无名英雄和普通群众曾经为她奋斗、为她牺牲。
光阴荏苒,走过无尽硝烟的岁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饱经磨难的人们终于翻身得解放,当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近几年来,莲花背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村两委带领下,4个小组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完成通组公路提档升级5.5公里,硬化便民小道3900米,改造污水管网1800余米、整治当家塘2口、建设公厕2座,完成绿化3000平方米,新建晒场3个,整修村民大戏台1个;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大力发展红苕、野菊花、油茶、水稻等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种植油茶200余亩、优质水稻650亩、红苕260亩,并规划建设1300亩高标准农田。
站在村口山顶上,眺望这块英雄辈出的红土地,越发对这里的人们和先烈充满崇高的敬意。先烈已逝,精神永存。勤劳勇敢的莲花背村人继承先辈遗志,接续奋斗,有的踊跃参军,守卫在祖国的南疆北土;有的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祖国的伟大建设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几天走访,让我感慨万千:你们无愧于这块红色的土地!无愧于先辈们殷切的期望!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坚信,莲花背村将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春风,建设政治清明、乡风文明、环境优美、产业振兴的和美乡村!
(作者:汪东应)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