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开遍映山红

暮春时节,当我行走在英山牛背脊骨开满映山红的花间小径,电影《闪闪红星》那优美大气的旋律立即在耳边响起: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首插曲为映山红熏染了壮丽的英雄色彩。

映山红又名杜鹃。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啼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这牛背脊骨的杜鹃就是烈士的鲜血染红。1934年隆冬,红二十五军3800名将士,与国民党四十七师4万精锐之师,在牛背脊骨山激战两天两夜,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重兵围剿,英勇的红军战士以高山为屏障,以青松为掩体,以钢铁般的意志,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为红二十五军主力转移北上长征赢得了时间。

取得胜利的红二十五军将士,在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军四十七师、五十四师重重围剿,离开陶家河,挥师北上,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于1935年9月16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与由刘志丹领导的西北红军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会师,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将中国革命大本营落脚大西北奠定了基础。于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大别山支脉——牛背脊骨,成为令人们称颂的“英雄山”“红军山”。“牛背脊骨大战”以中国军事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战例,被写进中国军事史。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我们穿过缤纷如霞、灿烂若锦的花海,花丛中是一排排埋葬烈士的黄土堆,我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从灰白色花岗岩刻着鲜红五角星的墓碑上,知道他们的名字叫红军!

祭拜完无名烈士纪念碑,胡湾村林支书带我们一行,拨开荆棘,手攀树枝,来到陡峭的南边山壁,里面有一个能容纳20人的天然山洞,这是当年指挥战斗的指挥所、还是伤员救治所,有待考证,暂且叫它“红军洞”吧。

牛背脊骨,地处鄂皖交界的湖北省英山县陶家河胡湾村境内,海拔1000米,因山形酷似一头卧着的水牛而得名。主峰牛背脊巨石裸露,所以当地人叫做牛背脊骨山。它,本是大别山中一座无名的山峰,因为一场浴血奋战,使它闻名遐迩。也因为该村退伍军人胡顺,把它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军山。

林支书说:牛背脊骨山,山体陡峭,位置偏远,山上荆棘丛生,羊肠小道难行,林权制度改革时,这里山林没有农户愿意承包。家就住在牛背脊骨山脚下的胡顺,从小到大,听老人口口相传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深受感动。2011年,他主动承包了牛背脊骨林场,开始艰难的开发历程。十年来,他在半山腰破败的林场旧址,建起了“红军之家”,供游人休闲避暑,修建了十几里红色公路,在山顶建设红色观光景点,修缮无名烈士墓,挖掘红杜鹃资源,把这里打造成红色旅游圣地。

走过一条条杜鹃掩映的战壕遗址,仿佛看到了将士们当年生龙活虎,正在激烈鏖战的情景。这娇艳的杜鹃花,千姿百态,可否是你们一个个年轻生动鲜活的面容?长长的山岗上,一棵棵断臂残枝的百年老松,昂头挺立,向世人昭示他们不畏强敌,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红军精神!

牛头上重机枪遗址仍在,炮火摧掉了牛的右耳,牛头四周悬崖峭壁。站在亿万年巨石之上,山风习习,白云飘飘,起伏浩荡的杜鹃花海,如打翻的颜料瓶,把苍茫的牛背脊骨山涂抹得五彩缤纷。东观远处的明堂山,壮丽巍峨,近看英太寨钟、鼓、旗、伞四山奇特,似真似幻。西望一峰凸起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矗立天地间,篓子石、天马寨尽收眼底。东有毕昇湖碧波荡漾,南有英山尖、跽人石令人向往。俯首,鄂皖交界的红色圣地陶家河,一览无余。苍翠的青松,火红的杜鹃,五颜六色的山花,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回程途中,我采上一把通红通红的杜鹃花,郑重地放在无名烈士墓前,默哀良久。90年前那个雪花纷纷,杀声四起,炮声震天的画面从眼前闪过。耳畔传来阵阵松涛,可否是你们英勇杀敌的呐喊?两天两夜,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战斗胜利了。你们,你们,280位年轻的生命在这里凝成山魂,与青山同在,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文/王淑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