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儿童的情感需求与适应性

黄冈市八一小学 胡琴 王文涛 童玲

每年的新生入学季,总有一些孩子表达了对上小学的抗拒情绪,甚至想要回到幼儿园。原因有很多,比如对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业压力感到不适应,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教育者来说,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情感需求和发展,关注儿童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健康的情感状态。尊重儿童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为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活动,让他们参与到决策和规划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案例背景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应按照《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阶段,给予孩子尊重和时间、加强引导,让他们在小学这个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自主感和成就感。

二、案例冲突

(一)案例冲突表现

每年9月份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有些孩子欢欢喜喜进校,有些孩子犹犹豫豫说再见。上课铃响了,还有些孩子还在校门外哭泣。

一个小男孩后背紧紧贴在不锈钢垃圾箱边,肉乎乎的小手张开用力扒在边沿上,一边哭一边说:“我不想上小学,我要回到幼儿园。”奶奶去牵他的手,他一下甩开,跑到旁边的广玉兰树边,紧紧抱住树干,谁也不看,谁说也不听。

在面对孩子的崩溃与奶奶的无奈时,我疏散了围观家长,拿出纸巾擦掉孩子额头的汗水和脸上的泪水,轻轻抱住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呀?”他也不回答。

“小果。”奶奶替他回答。“唉,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这样,哭了一个月,还以为现在长大了些会好。”

(二) 案例冲突原因分析

经了解,因父母在外地工作,小果由爷爷奶奶带大,从小胆子就比较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就会哭闹。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孩子接受社会教育的第一个衔接期。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乐观活泼,有的文静内敛,有的适应性强,还有的孩子“慢热”。小果不愿意上学的问题,其实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的差异。

面对孩子“不想上学”,我们需要观察孩子不想上学背后的需求。一是因为“小学”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不熟悉的概念,还不了解“上小学”是怎么一回事,缺乏掌控感,让他感到不安。二是当我们生活中开始时常出现关于“上小学”的相关话题时,孩子们经常会接收到一些比较负面的信息,比如:一些大人会打趣地说“明年就要上小学啦,就没这么快乐了”“幼儿园最后一年了,好好玩耍,读小学就玩不成了”,这些扑面而来的信息都会给他们一个强烈的感受,上小学没那么好。

基于此,学校和教师要以能促进孩子“归属感、成就感、自主感”的做法应对,相信孩子向上生长的能力。

三、冲突协调过程

(一)第一轮协调——缓解焦虑,找到链接

“小果,你好!我们握个手吧。”小果有些迟疑,我主动伸出手,握住他还扶在树干上的手,小果没有拒绝。

“小果,你的眼睛真亮,跟老师以前的一个学生很像呢。”

“小果爸爸也是这学校毕业的。”小果奶奶在一旁说。虽然还挂着泪水,小果的眼睛亮了。这是一个契机,爸爸是小果亲近信赖的人,他对爸爸的小时候充满了好奇。

牵起小果的手:“那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奶奶给我们讲讲小果爸爸在这里上学时是什么样子吧。”

奶奶牵起小果另一只手,小果在迟疑、犹豫中迈开了脚步,走进了校园。

(二)第二轮协调——允许陪伴,从人到物

坐在校园大树的椅子上,小果好奇地张望,还是不愿进教室。下课后,班主任徐老师也过来了,说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新学期礼物,同学们都等着认识他呢。

“奶奶一起去。”小果说。小果奶奶陪着一起进了教室,同学们都鼓掌欢迎。走到座位了,小果还是紧紧抓着奶奶的手。徐老师了解情况后,给小果安排了一位同一所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做同桌,告诉小果学校的规则是什么,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让他尽量用自己有限的认知来确认这是怎么一回事,是否足够安全,能不能做到。

小果提出要奶奶在教室里陪。这时候,小果需要的是一份安全感。徐老师告诉他:“小朋友上课都坐在一起,我们让奶奶坐在教室后面陪着,你下课就可以看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老师协同家长一起告诉小果:“我知道你是在思考”“你很善于观察”“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放慢节奏、降低预期、适当引导、细细讲解。

小果奶奶提出不再在教室陪伴的时候,小果依然不太愿意,可是他也看到别的同学都没有家长陪伴,当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奶奶不来就带一个小抱枕到学校来。

(三)第三轮协调——牵手入校,放手进班

两个星期后,小果在校门口跟奶奶挥手再见,像小燕子一样奔去追赶前面的同学。

每一个慢热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理解、相信和支持。小果奶奶的“安心”与之前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在小果奶奶高兴离去后,我又不禁反思:小果奶奶究竟是真的关注到了小果内心需求,还是只是对结果较为满意?如果下一次小果不愿登台表演、参加集体活动,是不是又再次陷入循环往复之中呢?

四、案例反思

在本案例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进入新环境需要有归属感,这种归属感除了爱、认同和包容,他们内心的需求如果被看到、理解、满足,他就会有更多能量探索世界,主动学习。通过小果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了解孩子意愿,引导他说出内心的感受,帮他卸下压力,帮他看到自己的力量,捕捉到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出现的细微变化,坚持下来的效果肯定是长久稳定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携手家长,共同培养孩子的情感智慧和情感表达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其内在动机和自我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