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宝贝真不少!盘点湖北这些“全国考古新发现”

日前三星堆大热

全国文物大battle

咱们湖北也有许多宝贝可晒

近年来

湖北省考古项目屡屡斩获大奖

记者盘点

自2002年以来

我省有8个项目入选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

这8个项目分别是:枣阳九连墩墓地(2002年)、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2011年)、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2013年)、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京山苏家垄周代遗址(2017年)、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2018年)、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2019年)、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2020年)。

1.枣阳九连墩墓地:

中国已发掘的楚墓中保存最完好的

九连墩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由9座大中墓葬封土堆组成。这座古墓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鼎盛时期的墓葬,是中国已发掘的楚墓中保存最完好的,还是湖北发现的最大的夫妻墓,墓葬规格都在封君以上。

首次发现了楚墓有十一个古墓的陵园遗址,各类乐器齐全,发现的竹简数量之多罕见,车马坑的规模为全国同类型之最。

九连墩墓地出土的编钟。

2.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

出土了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编钟

叶家山西周墓地位于随州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叶家山,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西周考古发现”。

2013年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称,两期共发掘墓葬138座、马坑7座,出土西周早期铜、陶、玉、原始瓷等各类文物2000多件,对探讨西周一统分封制度下的封国文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次考古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5只编钟的发现。这套编钟发现于M111墓葬,由1个镈钟和4个甬钟组成,属于西周早期,比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要早500多年,堪称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编钟。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编钟。随州博物馆供图

专家表示,叶家山出土的编钟中,镈钟也能发双音,这一发现将推翻此前音乐学界的结论。

2011年6月,叶家山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考古发掘了63座古墓和1座马坑,出土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多达300多件,部分青铜器上见有“曾”“侯”“曾侯”“曾侯谏”等一类的铭文,发掘成果将曾国历史提前了500年。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铜簋及文物展示陈设。随州博物馆供图

3.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

首次科学地、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

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位于随州市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地块,先后发掘出铜、陶、瓷、漆木、骨、皮革、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1027件套。文峰塔墓地首次科学地、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出土了大批带有曾字铜器的铭文,对于判定墓葬国属及墓主身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出土的铜灯。

考古人员在文峰塔墓地发现了曾国的车马坑,这也是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对认识和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4.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

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历时6年,确认了谭家岭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区、谭家岭高等级敛玉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区。

出土大量玉器等文物,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间石家河遗址群聚落演变过程,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进一步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分层化的总体趋势。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虎座双鹰玉饰。

5.京山苏家垄周代遗址:

国宝青铜器“曾中斿父壶”上了邮票

苏家垄周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市坪坝镇,至今已清理墓葬106座、车马坑2座,出土文物包括青铜器1000余件、玉器300余件、陶器400余件,是同时期器物研究的标型器。其中,青铜礼器多达500余件。

曾伯桼壶铭文。

大型墓M7陪葬品规格最高,出土8个青铜鼎,另有青铜鬲、甗、簋、簠、壶、盘、匜等。多件铜器有铭文“曾伯桼”,可知墓主人为“曾伯桼”。其五鼎四簋、三鼎四簠的组合,是春秋早中期高等级墓葬流行的多套礼器组合的最早实例。另一大型墓出土有3个鼎及多件其他青铜器、玉器,青铜簠上有“陔夫人芈克”等重要铭文,推测墓主人为曾伯桼夫人墓。

曾伯桼墓出土的青铜器物。

出土的“曾中斿父壶”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是新中国第一件在“国家名片”(邮票)上亮相的湖北出土文物。

邮票上的“曾中斿父壶”。

6.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

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城河村,数次发掘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

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器物。

王家塝墓地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

7.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缺环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位于随州市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曾公求、曾侯宝和曾侯得三组曾侯墓葬及其车坑、马坑及相关不同级别贵族墓的发掘,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缺环,以考古发掘构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国历史材料。

枣树林墓地铜器铭文,涉及曾国族系、官职、音乐,以及昭王南行和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是理解春秋时期南方地区诸侯国政治、文化、科技的重要资料。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出土的“曾公求”编钟组合(上图)和“曾夫人渔”铜礼器组合(下图)(拼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此外,墓地布局清晰,随葬品组合较为完整,对研究东周时期曾国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青铜礼乐器,对于深入探讨周代的礼乐文化面貌及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车坑出土的神人驭龙双通车构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8.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

近年来湖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代考古发现之一

郭元咀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双凤亭公园北部,分布在滠水河东岸的一级台地,包含新石器、商代、东周和宋、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商代遗存最为丰富。

该考古发掘项目领队胡刚介绍,郭元咀遗址约3万平方米,现存铸铜遗址约3000平方米。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考古队在此进行了主动性发掘,发现一处用于铸铜的人工台基,面积约1100平方米。该人工台基分布着各类丰富的铸铜遗迹,考古队共在此发现灰沟11条、房屋建筑4座、圆形烧土面遗迹26处、陶范坑4处、烧土坑16个、垫土坑20处、灰坑59座以及因冶铸活动而形成的黑灰面、烧土面等遗迹。“这些遗迹基本涵盖了熔铸生产的主要活动环节,表明这里至少存在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铸造青铜器三类冶金生产活动。”

郭元咀遗址出土的石铲(生产工具)。

郭元咀遗址出土的石质研磨工具。

考古队还在该遗址发现大量商代冶铸遗物有熔铜器具、生产工具、原料、陶范以及燃料等,其中出土的坩埚壁残块200余块,陶范500余块,铜质、石质生产工具200件,及大量的日用陶瓷器和可辨器罍、斝等。如此丰富的冶铸遗存,表明当年此处有较强的铸造能力。

郭元咀遗址出土的铜质生产工具和武器。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根据碳十四测年,并结合考古学文化分期,郭元咀商代铸铜遗址的年代大致距今3300至3220年。备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已公布的祭祀坑K4年代距今3200至3000之间,两者年代较为接近。

专家还称,郭元咀遗址是近年来湖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代考古发现之一,具有多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来源:新华社、人民网、湖北日报、中国考古网等

编辑:熊文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