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微信朋友圈
近来有没有被这篇文章刷屏?
文章是依据民政部发布的
2018年4季度各省社会服务统计数据
得出的结论
从统计数据中可知
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
为1010.8万对,同比下降4.9%
离婚登记人数为380万对
毫不意外
2018年的结婚人数再度下降
这已经是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
抛开总数据
让我们再看看各个省、市、自治区
从数据看
虽然结婚登记与离婚登记方面
北京市均不在前列
但离婚/结婚比却高达48.3%
也就是说在北京
差不多每两对情侣结婚的同时
就有一对在办理离婚的夫妻
这就是“婚姻制度将消亡”的理论支撑
但 是
等一等
有点不对啊!
如果将离婚/结婚比等同于离婚率
这样算起来上海更高达49.3%
湖北都有40.4%
更不用提东三省
黑龙江63.1%
吉林62.1%
辽宁54.1%
这样说起来
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东三省不相信婚姻
很成立啊
然而
如果你没有被绕晕
你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的偷换概念
“离婚率”怎么算?
▼
计算离婚率的分母是什么?晚报君试着问了身边几个人,几乎所有人都凭直觉告诉我,应该是离婚对数÷在婚对数。
注意哦,婚姻是种存续状态,“在婚对数”是个存量概念,而非变量概念。
按此算法,这波网文用当年离婚对数÷当年结婚对数,显然牛头不对马嘴错得离谱。
当年结婚对数是个变量概念,不等于在婚对数。这个离婚率,更准确的术语叫“精离婚率”。
另一个国际通用的离婚率计算办法跟大家的直觉认识还不一样,离婚率=年度离婚数÷总人口。分母是总人口,而非在婚对数(已婚妇女人数),按此计算,得出的数值就更低了。这个离婚率,更准确的术语叫“粗离婚率”。
根据这个公式计算,中国的离婚率的确一路上涨:2012年,中国(粗)离婚率突破2‰,2016年突破3‰,2017年升至3.2‰。
然而,1987年该项数值仅为0.55‰,30年涨了5倍。
夫妻离婚主要为什么?
▼
最高人民法院曾公布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法院审结离婚纠纷案件140余万件,比2016年略有上升。2014年为112余万件、2015年为120余万件——离婚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报告显示,离婚高发期集中于婚后7年内,而婚姻存续时间的峰值都在三四年左右。
在这些案件中,73.4%的案件原告的性别为女性,年龄相差0至3岁的夫妻最多。离婚原因是什么?感情不和、家暴、离家不归、不良恶习……
当然,不可忽视中国式离婚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房价最高的北上深广,离婚率也不低。
打离婚官司后,结果如何?报告显示,夫妻双方只有一方想离婚,另外一方不同意离婚的案件占比为91.09%。
虽然离婚官司都打了,但超过一半的夫妻最后还是和解了:65.81%的案件判决结果为当事人双方继续维持婚姻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离婚,就会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离婚后,北京、重庆和上海起诉财产分割问题的人最多。除了财产,96%的离婚案都涉及子女抚养问题。
这婚到底还结不结?
▼
从中国离婚率不断攀升的现状,不少人担心这会使更多人不敢结婚,进一步造成结婚率的走低,进而造成家庭观念被冲淡,生育率持续走低,我国也会变成人口负增长国家。
不过也有人认为,如果有一天,全国的离婚率都跟东北的离婚率差不多高了,那也意味着大多数人的婚姻都不再受其他外力的约束,而更多地是两个人的事,这应该也是一种进步吧。
看看所谓更追求个人自由,更开放的美国吧!
有报告显示,该国离婚率最高的人群集中在45-54岁与55岁以上的人群,约为26%。其次是35-44岁的人群,约为18%。离婚率最低的是18-34岁的人群,为11%。
产生这一趋势主要因为美国年轻一代对待婚姻的态度更谨慎。
美国有学者认为,该国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年龄普遍偏晚。这就表明,在正式步入婚姻前,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恋爱经验;而且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他们也一定是在反复确认过眼神、认定是对的人过后才会结婚。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
这篇网络爆文
它依靠一些大数据
用似是而非的统计方法
制造出一些所谓科学数据
引爆一个社会热点
形成持续热点和话题讨论
最后通过贩卖网友焦虑
来换取廉价的关注和点击
这和“咪蒙们”何其相似
聪明如你
应该明白晚报君的意思吧
真爱需要等待!
我们始终要相信真爱的存在
如果有所怀疑,就去看看
《金婚》《父母爱情》
《激情燃烧的岁月》
笔芯哦
来源:武汉晚报综合南方周末、每日经济新闻等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