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日记】踏家访之路 暖童心之窗

校长叶开颜家访


黄冈思源实验学校  包凌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家访是一座连接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这个暑假,我奔走于家访的路上,用爱与责任,谱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初见:迷雾中的“小刺猬”

小丽是班级里最“扎眼”的存在:课堂上总低着头,手在口袋里偷偷玩小玩具,时不时突然起身在教室游走;课桌上的书本凌乱堆放,地面常散落着纸屑和零食袋;集体活动时她永远缩在角落,同学提起她都忍不住皱眉——“她总抢别人东西”“跟她说话不理人”。作业本上的字迹潦草得难以辨认,多数时候干脆空白交上来。

我几次想和家长沟通,电话那头总是“忙着挣钱呢,老师您多费心”,匆匆挂断。直到一次课间,小丽因抢同桌橡皮哭红了脸,攥着拳头不肯松手的样子,像只竖起尖刺的小刺猬,我下定决心:必须去她家看看。

家访:推开那扇紧闭的门

周末午后,我循着地址找到小丽租住的家——城中村老旧居民楼里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光线昏暗,杂物堆得几乎没下脚的地方。小丽正蹲在地上,对着纸箱里的旧玩具发呆,见到我时猛地站起来,双手背在身后,眼神躲闪。

她的妈妈在附近餐馆打零工,爸爸常年在外做苦力,家里只有奶奶带着她。“这孩子从小没人管,野得很。”奶奶叹着气说,指着墙上泛黄的奖状——那是小丽一年级得的“绘画小能手”,边角已经卷了边。我蹲下来,轻声问她:“这些玩具是你自己收拾的吗?摆得真整齐。”她愣了愣,小声“嗯”了一声。那天,我没提课堂上的事,只是和奶奶聊起小丽的绘画天赋,临走时,小丽突然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画,画上是个歪歪扭扭的小人,旁边写着“老师”。

破冰:用信任架桥,以行动引路

那张画被我贴在办公桌最显眼的地方。第二天见到小丽,我指着画笑:“这小人的辫子真特别,是你设计的吗?”她抿着嘴没说话,却悄悄把桌上的橡皮往我这边挪了挪,露出小半块在桌沿上。

我开始每天找一个“小亮点”夸她:“今天坐姿比昨天直呢”“这道题的数字写得真清楚”。她从低头不语,到偶尔抬头瞥一眼,再到有次我批改作业时笔没水了,她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一支新笔递过来——递完就赶紧缩回手,小脸蛋却悄悄红了。

信任渐生后,我们一起做了三件事:一是和“学习伙伴小组”约定,每天用10分钟帮她整理课桌、讲解生字,她则教大家画小动物;二是对着学校“十大好习惯”,设计了星星贴纸表,每完成一项就贴一颗,攒够十颗换绘画本;三是我每周和她父母通一次话,从“怎么让她自己穿鞋子”到“睡前听她说句话”,手把手教他们陪孩子。学校的帮扶资金送来新书包时,小丽摸着书包上的卡通图案,第一次主动说:“谢谢老师。”

家访学生

蜕变:阳光下的新模样

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小丽妈妈举着作业本激动地说:“这是我家小丽写的字,老师说进步大。”本子上的笔画虽仍有些稚嫩,却一笔一画整整齐齐。

课堂上的她,会提前摆好文具,眼睛跟着老师转;课间会和伙伴们围在一起,分享新买的彩笔;集体劳动时,她蹲在地上捡纸屑的样子,认真得让人动容。有天我路过教室,听见她大声说:“这道题我会,我教你!”——那个曾经躲在角落的孩子,正站在同学中间,眼里闪着自信的光。

小丽的画,如今贴满了教室的“成长墙”。画上的太阳总是特别大,光芒里,有她,有同学,有笑着的我。那扇曾蒙尘的童心之窗,终于在爱与陪伴里,照进了满满的阳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