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物防+技防!英山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记者 万涛 通讯员 胡连江 方健生

“小朋友,快上来。这里很危险!”7月5日,英山县温泉镇季陵沟深潭边,防溺水联防队队员段向平紧握扩音器,焦急的喊声穿透闷热空气。

眼前,3名少年正在暗流汹涌、被列入“危险水域黑名单”的区域戏水。段向平一边引导孩子们上岸,一边用竹竿探入水中——5米长的竹竿竟未触到潭底。半小时后,确认孩子们被赶来的家长安全接走,段向平和队员们又迅速赶往下一处水域巡查。

这惊险一幕,是英山暑期防溺水工作常态的缩影。面对水系发达、溺水风险高的严峻挑战,该县联动多方力量,打出“人防+物防+技防”组合拳,连续3年保持未成年人溺水“零事故”。

人防:脚步丈量责任

防溺水家访

防溺水,关键在“人”。英山织就一张覆盖全域、责任到人的防护网。

暑假伊始,全县教师便密集开展家访。县长冲中学杨柳校区教师秦翔驱车10公里深入留守儿童姜子恩家,向看护老人反复叮嘱:“千万看好孩子,不能到水边玩!”老人紧攥《防溺水告知书》郑重点头。

县理工中专发现180余名家长缺席防溺水家长会后,党员教师连夜制定路线,次日即奔赴11个乡镇补访。教师郑勇辗转邻县,深夜才找到学生家完成叮嘱。

各中小学班级群每日推送警示案例,督促家长做到对孩子“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各校宣传形式多样:思源实验学校的手抄报长廊用漫画诠释“六不准”;实验小学北流水校区“每日打卡”,防溺水歌谣响彻村组;城西小学家长会上,学生与家长共同签名承诺。

“今年以来,我们发放5万余份告知书、推送4万余条安全短信、开展4次主题活动,让‘六不准’入脑入心。”县教育局副局长黄辉介绍。

防溺水并非教育部门的“独角戏”。该县整合政府、应急、公安、执法等部门力量,组成“四位一体”专班。他们每日顶着酷暑,巡查山塘水库、河流深潭,段向平所在的联防队正是中坚力量。

物防:岸边100余处救生点守望

防溺水宣传

硬件设施与自救技能是筑牢防线的双重保障。

走在英山“一河两岸”,一道独特风景引人注目:每隔约50米,一根6米长、系着红布、印有“溺水救援”字样的竹竿矗立水边。自2023年起,该县在重点水域设100余处救生点,投放救生竿1000余根、救生圈800余个。

“以前见人溺水干着急,现在抄起竹竿就能救,这东西顶用!”方家咀乡白羊山村王大爷指着门前白莲河边新增的设备肯定地说。

让更多孩子掌握水中自救技能是根本之策。县毕昇小学游泳馆内,百名孩子在专业教练余松柏指导下认真练习憋气、蹬腿、划水。该校已连续两年暑期敞开校门,分期分批培训中小学生,助力一批批“旱鸭子”蜕变为掌握自救本领的“小泳将”。

技防:无人机空中巡河

防溺水小课堂

科技力量为英山防溺水工作插上翅膀。

每天下午3点,温泉镇东西两河交汇处上空,无人机的轰鸣声准时响起,洪亮的警示声清晰播报:“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结伴游泳!”自2024年建立无人机巡河联防机制以来,这种高效的“空中巡逻”已成功劝阻戏水群众超200人次,有效填补了巡查盲区。

针对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该县建立台账,实行“安全日报”制度。学校通过班级群动态掌握孩子去向,信息即时共享至属地。如,县实验中学获悉“张同学已回石头咀镇库区村老家”后,信息同步至库区村,防溺水志愿者立即“接棒”,将该生纳入重点关照范围,确保监护无缝衔接,不留死角。

从教师叩开留守儿童家门的背影,到防溺水联防队员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身影;从河岸边上“生命之竿”的静静守望,到泳池里孩子们划水溅起的希望水花;从无人机在河面上空警戒的嗡鸣,到村居干部手机里实时跳动的重点监护信息……英山县汇聚起社会各界的强大合力,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域、守护全县5万余名未成年人平安暑假的“生命之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