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黄州区教育系统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砥砺教师品格,涌现出了一批“四有”好老师,谱写了教育强区建设新华章。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黄州区教育局遴选了6位好教师代表,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采。
黄冈第二高级中学(复读中心)教师蔡典——
让思政课有温度 让成长有方向
2024年,蔡典通过全国遴选,成为黄冈第二高级中学复读中心的政治教师。她以“让思政课有温度、让成长有方向”为信念,在复读的赛道上,坚守育人初心,引领复读生们超越自我,圆梦大学,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蔡典深知复读生往往背负着“没考好”的心理阴影,因此她的第一堂课从不急于传授知识,而是专注于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将“我不行”转变为“我能行”,唤醒学生信心。例如,面对一位因高考政治只有55分而自卑、总是躲在角落的林同学,她主动分享自己考研失败后通过调整方法最终成功的经历,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概念辨析开始辅导,逐步帮助他找回学习信心。
学校里,她的办公桌前总是挤满了学生,无论是课间十分钟还是午休时间,她都细致答疑、用心疏导,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
面对新高考的要求,蔡典大胆创新教学,致力打破思政课“枯燥”的刻板印象。她拒绝“满堂灌”和机械背诵,努力让课堂变得“有用、有趣、有温度”。她以生活化案例激活抽象理论:用“直播间助农卖货”解读市场经济,借“高铁霸座被处罚”分析法治建设,将“校园垃圾分类”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讲解。
她还针对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推出“纠错本重构法”和“思维导图串联法”,帮助学生系统整合知识、提高效率,真正实现“让每个人都能跑起来”。
除了关注成绩,她更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高考前一个月,有的同学因压力失眠、成绩下滑时,蔡典每晚陪她散步减压,并与家长共同制定疏导方案,最终帮助学生克服焦虑、自信迎考。学生们由衷感激,称她为“黑暗里的光”。2025年高考后,她的微信中满是学生的喜报和感谢,而她只是淡淡回应:“你们灿烂的未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以微光,成炬火。蔡典以初心守护成长,以创新赋能教学,以奉献承担责任,在日常点滴中践行着思政教师的使命,成为照亮复读生前行道路的温暖光芒。
黄冈市八一小学堵城校区教师赵静——
扎根乡村,坚守育人初心
从教29年,赵静老师始终扎根在黄冈市八一小学堵城校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默默守护着乡村孩子。
29年来, 赵静老师也有过深夜备课的疲惫,也有过因学生调皮而落泪的委屈,但当学生在作文中写下“我最爱语文课”,当学生们捧着奖状向她奔来,所有的苦都化为了甜。
这些年来,不少同事陆续调往市区,赵静坦言,虽有过动摇,但每当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她便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她深爱课堂,并坚信语文是有生命、有温度。因此,她从不机械划重点,而是带学生“入情入境”:讲《背影》时联想父爱,学《春》时一起去操场寻找春草萌芽。她希望将情感的种子埋进每个孩子心里。多年来,她的学生多次在“天地杯”作文竞赛中获奖,许多孩子从害怕写作到主动分享日记。
担任班主任20余年,赵静用小事传递着大爱。2020年疫情期间,她发现学生刘吉宇常缺席网课,便三次家访:第一次教他操作网课,第二次补落下的功课,第三次带书鼓励他每日朗读并视频反馈。最终孩子状态明显改善,班级也在复课后取得优异成绩。
家长感动地说:“赵老师,您把孩子放在心上,我们都看得见。”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教育者要做的,就是雨天为他们撑一把伞。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积极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耐心陪她们磨课、改教案,帮助她们从青涩走向成熟,甚至站上比赛的领奖台。
身为党员和区人大代表,她不忘为教育发声。2022年,她在区人代会上提出课桌椅老化问题,促使410套新课桌椅于次年儿童节前全部更新。当孩子们围着新桌椅绽开笑容时,她更加确信:教育者肩扛的不只是课本,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29年,扎根乡村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将热爱熬成朝朝暮暮的日常。赵静老师说,每当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看到阳光下他们在新桌椅上读书的样子,她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充满希望。她愿意永远做那个播种的人,静待每一粒种子破土而生。
黄冈市东坡小学弘苏校区教师姜海珍——
启智润心,点亮孩子的心灯
从教十余年,黄冈市东坡小学弘苏校区的姜海珍老师始终坚信,教育是点亮心灯的过程,愿以真心为芯、爱心为油,在孩子们需要时投下微光,引导、陪伴他们。
在她的班级中,有两位常以拳头“立威”的学生,早餐独占排骨,同学敢怒不敢言。姜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耐心地引导:“打得带劲吗?”在问题中,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想?”她设计“排骨的滋味”主题班会,让学生匿名写下感受。当读到“闻到香味却不敢靠近”时,教室安静了,两个孩子低下了头。此后,姜老师任命他们为“秩序员”,负责维持餐队秩序。在耐心地引导下,他们逐渐融入集体,运动会上为班级赢回荣誉,笑容远比独占排骨时更加灿烂。
在姜海珍老师眼中,班级不只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心灵的港湾。她注重用仪式感凝聚集体、点亮心灯。
当得知一学生因父母在外地而无人庆生,她中午赶回家手工制作发卡,放学时为她戴上并送上祝福。该生眼中顿时有了光。读书月时,她为每个学生定制刻有姓名和赠诗的竹制书签;女生节准备发卡和手环,冬至则邀请学生到家包饺子,让孩子们在温暖中找到了归属。
面对总是独来独往、眼神落寞的小伟(化名),她会主动邀他共进午餐。以“帮忙吃多余饭菜”为由,她逐渐打开他的心扉。饭后他们一起写作业、聊天,小伟逐渐开朗,成绩也稳步提升。毕业时,他送给老师一支钢笔:“谢谢您陪我吃饭,听我说话。”中考后,他考入理想高中,再次赠笔时说:“老师,您那盏灯,我带着呢!”
姜海珍老师用陪伴驱散孤独,以信任重塑行为,借仪式传递温暖。她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孩子心中点燃持久的光亮,她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
黄冈市东坡小学景苏校区教师舒红艳——
育人更育心,三“C”托稳成长步伐
从教30年,黑板上的粉笔字写了又擦,身边的孩子一茬接一茬地长大,作为英语教师,舒红艳也从中领悟到:课堂不只是单词和句型,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成为自己的起点。
于是,身为英语教师的她以三个“C”:Culture(文化)、Care(关爱)和Cleverness(智慧),铺就育人路。
以文化人,筑基精神底色。舒红艳认为,英语教学绝不是机械地教学,而应成为一扇窗,让孩子通过语言看到更广阔的文化天地。
于是,在讲“Festivals”时,她不只教“dragon boat festival”这些词,更会讲屈原的故事,带孩子比较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文化差异。
在舒红艳的教案里永远有一栏——“文化链接”。教“food”,就融入餐桌礼仪;讲“family”,就谈论亲情可贵。有家长反馈说:“孩子不仅敢开口说英语,也更懂事了。”因为,真正的语言教学,是让文化扎根,让品格发生。
以爱润心,托稳成长步伐。每个班总有一些孩子走得慢一些,而舒红艳愿意陪他们慢慢成长。班上,曾新转来一位学生,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作业本上总是涂涂改改。但这位学生爱看漫画。于是舒红艳买来英文绘本,陪他一起读。
从图画猜词开始,指着太阳学“sun”,看着月亮说“The moon follows me”……一个学期后,该学生居然能捧着书磕磕绊绊地给同学讲故事。
以智启行,点亮无限未来。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棱角,舒红艳从不去磨平它,而是照亮它。小昊是班里出名的“小捣蛋”,她会换种方式引导他——请他写“悄悄话日记”等。
小昊写到:“我想当奥特曼,可是没人和我玩。”舒红艳不仅及时回复,还请他做班级“纪律小卫士”,并在英语情景剧中演一名“和解使者”,要对闹矛盾的同学说“Let’s be friends”。尽管他总是说错词,可慢慢的,让小昊学会了道歉,也有了朋友。
在教育的园地里,舒红艳用英语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关爱的嫩芽、智慧的星光。
黄冈思源实验学校齐安校区教师孙银利——
以爱为灯,照亮孩子的求学路
自1996年踏上讲台,孙银利以爱为灯,以奉献为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细致的关怀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照亮孩子的求学路。
教学中,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与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每日朗读并发送语音,逐个倾听、逐一点评;每周布置写话作业,及时批改、公开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
在她眼中,没有真正的“坏孩子”,每一个学生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真正的教育,是走进孩子的内心,是被他们真诚地接受与信任。
作为老师,她深知肩上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品格。2017年,她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班级,因之前频繁更换老师,班级纪律松散、学风不振。
从每一天的陪伴开始,她与孩子们共同上课、真诚交流,逐步建立信任、重塑班风。经过一学年努力,班级面貌彻底改善。
她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六年级毕业备考的关键时期,她喉咙查出声带息肉,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并休息两个月。但考虑到孩子们正处在小升初的重要阶段,她选择推迟手术,坚持带班到毕业。最终,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家长特意送来写有“潜心育人、德才兼顾”的锦旗。今年一位家长发来喜讯:班上有12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孙老师,何其有幸,得师如您。”
孙银利始终认为,教育是家庭与学校共同的责任。平日里, 她注重与家长沟通,通过班级群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多表扬、常建议,常推送教育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
28年来,孙银利多次获市、区级表彰,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黄州区优秀班主任”,但在她眼中,最珍贵的,始终是学生的成长与家长的信任。
黄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莎——
躬耕特教,守护折翼天使
2011年,刘莎从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2012年来到黄州区特殊教育学校,自此,她以专业的陪伴,护航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从听障教育到智障康复,她用爱叩响一扇扇沉默的心灵,见证无数生命从无声世界走向广阔天地。
初入校园时,硬件简陋、条件有限,她因老校长一句“这些孩子真的需要你”而选择留下。担任听障班班主任期间,她成为许多留守儿童的“校园妈妈”。学生小琴需连续半个月赴医治疗,她每日利用午休陪同;学生小顺敏感自卑却热爱羽毛球,她联系专业老师辅导、陪其训练,最终小顺在省市级残运会屡获佳绩,并考入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
最让她欣慰的是,这批学生多数考入大学。当他们返校用手语比出“老师,我们考上大学了”时,她热泪盈眶——这一刻,觉得所有的坚守都有了回响。
随着学校转型,刘莎迎难而上,承担起智障儿童言语康复和生活数学教学。在她的指导帮助下,12年未开口的唐氏综合征患儿成功喊出“妈妈”。基于这类语言康复实践,她主讲的《小鸽子生日派对——g发音训练》一课荣获“湖北好课堂”省级一等奖。她注重将抽象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所执教的《认识3》入选教育部部级精品课,成为黄冈特教领域重大突破。
此外,她还担任《黄冈新闻》手语主播,为银行、社区等开展通用手语培训,推动公共服务无障碍化,并获评“黄州区优秀残疾人工作者”。
14年来,刘莎从青年教师成长为副校长,编写多本校本教材、完成省级课题、指导青年教师竞赛获奖,荣获“黄冈市德育先进个人”“十佳师德标兵”“骨干教师”等称号。但她最珍视的荣誉,仍是孩子说出第一个词、学生学会基本技能及曾被认定“没有未来”的生命绽放光芒的时刻。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