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好老师风采⑩王琛:以汉字为种,让每颗心灵开出独一无二的花!

【编者按:近年来,黄州区教育系统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砥砺教师品格,涌现出了一批“四有”好老师,谱写了教育强区建设新华章。在2025年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黄州区教育局遴选了10位好教师代表,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

二十九载春秋,黄冈市八一小学青云街校区的王琛老师深耕小学语文教育,以汉字为种,以真心为壤,盼每一颗澄澈的心灵,都能在文字的光芒里汲取力量,让每颗心灵开出独一无二的花!

以爱为壤,暖润班级方寸

王老师始终坚信,教室是用真心焐热真心的港湾,每一寸角落都该盛满包容与暖意。班里的留守儿童小默曾是众人眼中的“叛逆者”,上课走神、作业拖沓,直到讲《少年中国说》时,他盯着“少年强则国强”的字句发呆。课后王老师递给他一本笔记本:“你的未来,藏在今天的每一页书写里。”此后,王老师鼓励他每天给提一个问题,陪他与远方父母视频通话。慢慢地,他的课本写满批注,作业不再潦草,与同学也能和睦相处,期末时还在作文里写道:“我想成为让爸妈骄傲的少年。”

患有哮喘的小辰,性格腼腆得像株含羞草,课堂上总把身子埋在课桌后。一次学《花的勇气》,王老师轻声问他:“你觉得哪句话最有力量?”他攥着衣角沉默许久,终于小声读出“生命的勇气,在于敢绽放自己”。王老师立刻鼓掌:“这声音里藏着大大的勇气!”后来,王老师常让他领读短诗,帮他调整呼吸节奏;分组时特意让同伴邀他分享想法。渐渐地,他敢举起手回答问题,甚至主动报名参加课本剧表演,登台时眼里闪着自信的光。

这份用心,让“仁者爱人”的种子悄悄在班级扎根,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里舒展生长:失意时有人轻拥慰藉,落纸时有人默默清扫,困顿时有人化身“小先生”解惑,赛场跌倒时有搀扶与呐喊,师者辛劳时有纸巾与清风……这些微光小事,点亮教室每个角落。

以研为犁,教文扎根生活

课堂是师生共赴的成长原野,王老师总愿带孩子们让知识走出书页,扎根生活土壤。教《杨氏之子》,王老师将教室化作“古代雅集”,孩子们着汉服角色扮演,晦涩古文在笑语中鲜活;讲《出塞》,以“千年戍边对话”为引,伴胡笳声吟诵“不教胡马度阴山”,再让孩子们给边关将士写回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守护的敬意,语文的人文滋养悄然扎根。

作业是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学《落花生》后,分层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拾级而上:或摘抄仿写夯实基础,或采访善人触摸真实,或辩论品格锤炼思辨。平日里,“采购日记”藏着烟火气,“端午包粽”“中秋家书”融着民俗味,“汉字博物馆”里满是求知欲,课本剧表演藏着创造力。孩子们眼中的光总在提醒王老师:语文本就该长在生活里,带着温度与真情。

以合为光,汇聚教育星火

教育从非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向阳奔赴。身为语文教研组长,王老师携团队深耕“核心素养落地”“大单元设计”,于“同课异构”碰撞思路,在“复盘打磨”精进教法,借“跨校交流”拓宽视野。老教师的沉稳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灵动创新相融,让语文课堂守得住文字本真,亦追得上时代步履。六年级复习时,团队定分模块计划:筑基字词古诗文,梳理解读逻辑,精研写作素材与技巧,每周查漏补缺。孩子们终在黄州区质量检测交上亮眼答卷,为初中输送了一批扎实善思的“幼苗”。

赴黄冈市第三实验小学支教,王老师教道法课的时候,没有照本宣科,带孩子们入校园:观花开花落悟自然之美,听保洁阿姨、值班老师的劳动故事品奉献真谛,让抽象品德教育化而为实。“青蓝工程”中,王老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把控倾囊相授。见她们在教联体比赛崭露头角,王老师方悟:教育不仅是育学子,更是传火种,让微光汇作照亮星河的璀璨。

以思为帆,驶向教育远方

为护孩子成长,王老师考取心理指导师资格证,以科学之法助他们跨越心灵沟坎;身为普通话测试员,王老师深悟汉语韵律之美,指导朗读时,既纠发音偏差,更带孩子品文字情绪温度。王老师亦投身“双减下语文作业改革”课题,啃文献、磨案例、统数据、总规律,将教学实践凝为理论成果。

二十九载春秋,王老师从青涩走向成熟,始终记得初为人师时的初心:以心育心,以光传光。王老师知道,师者的微光,会通过孩子们的眼睛照亮更远的世界,会通过青年教师的课堂延续成星河。而王老师,将继续握着粉笔,在语文的天地里耕耘,让今日种下的种子,长成明日的希望。

编辑 曹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