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黄州区教育系统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砥砺教师品格,涌现出了一批“四有”好老师,谱写了教育强区建设新华章。在2025年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黄州区教育局遴选了10位好教师代表,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
时光如溪,静默流淌。送别又一届毕业生之际,看着他们奔赴远方,黄州区一中逯艳云老师心中满是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与祝福。
作为班主任,逯老师见证着这个励志班从分班时本科零上线,到本科上线率稳步攀升,最终涌现出特殊线考生的蜕变。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共同努力,是家校之间的信任托付,更是她和孩子们共同书写的一段成长。
平衡双职:在班主任与生物教师之间寻支点
逯老师既是班主任,也是两个班的生物老师。如何均衡“带班”与“教学”的角色,让班级管理与学科成绩同步提升,是她每天都在面对的课题。
在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学习氛围浓厚,课堂秩序良好。逯老师借助这一优势,将生物学知识点拆解得更细、更透,耐心回应每一个疑问,推动成绩如台阶般稳步上升。而在另一个班,逯老师采取的是“兴趣引导”策略:把课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相融合。渐渐地,学生发现生物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他们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问多了,讨论也更热烈了。
令逯老师欣慰的是,一段时间后,两个班的生物成绩不仅在励志班中名列前茅,有时甚至能超越个别重点班。那一刻她明白,教学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班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抵达同样的目标——那就是学生的进步与自信。
守护心灵:以耐心与智慧静待花开
即便带过一届毕业班,每一次接手新班,逯老师仍心怀敬畏。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段成长都需细心灌溉。
高一时,逯老师注意到班里一位文静的女孩正被其他同学孤立。逯老师没有当场批评任何人,而是先私下了解情况。原来,因她某些习惯引起他人不满,逐渐形成了排斥。逯老师先是单独找她谈心,帮她认识到自身可调整的方面,鼓励她尝试改变;随后又与其他同学一一沟通,引导她们换位思考,学会宽容。
但有个性较强的女孩一度非常抗拒,甚至言语顶撞。逯老师没有急着让她认错,而是冷静搁置,给自己和学生都留出沉淀的时间。第二天班会,逯老师带领全班重温《中学生行为守则》,围绕“尊重与团结”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逐渐理解了同窗之情、师生之谊的意义。课后,那位女孩主动来找逯老师,诚恳地说:“逯老师,对不起,请您帮我改掉缺点。”
这件事让逯老师更加坚信:教育不是速成的工程。它需要的是冷静中的坚持、委屈中的包容,是用一颗真心,默默等待另一颗真心慢慢打开。
家校共育:走进家庭,走向信任
学生沉迷手机,是很多老师的头疼事。一味禁止效果有限,关键在于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
逯老师从不公开批评带手机的学生,而是请到办公室,平等地与他们聊时间、谈未来,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每一寸光阴,都是青春不可复制的资源。这样的沟通,反而让学生主动交出手机,更加专注学习。
2023年暑假,学校组织家访,逯老师以此为契机,制定了“让孩子懂父母不易,让家长知孩子艰辛,让家庭明老师用心,以家校共育托举学生“的家访主题。
酷暑之中,逯老师走访每一个家庭——无论远近。与家长、学生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倾听他们的真实焦虑,也传递学校的用心与期望。
高三那年,面对频繁的考试与升学的压力,逯老师主动联合各科教师召开班科会。他们逐个分析学生弱项,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为偏科生“开小灶”,为尖子生强化专题。在集体的努力下,学生成绩稳步提升,状态也越来越稳。
高考结束,学生陆续前来道别。有几个孩子跑到逯老师面前,红着眼睛说:“逯老师,谢谢您,这三年您辛苦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瞬间消散。曾经觉得漫长艰辛的三年,在泪光与笑容中凝结成最温暖的回忆。
他们长大了,而逯老师也更加坚定:教师这份职业,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以微光映照初心,以陪伴见证成长。未来还有很长的路,但逯老师愿继续走下去,一步一印,始终如一。
编辑 曹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