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冈,是浸染鲜血的红色热土,是镌刻信仰的精神高地。烽火岁月里,无数黄冈儿女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铸就不朽丰碑。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市一批抗战老兵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铭记历史 致敬老兵”专栏,我们将循着岁月足迹,讲述这些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在历史回响与时代脉动中,重温那段不屈的峥嵘岁月,传承历久弥坚的抗战精神,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这枚纪念章,掂着比山还重啊!它不光是我的,更是给那些长眠在战场下的弟兄们的。”8月21日,在蕲春县,曹文章老人用枯瘦的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98载岁月悠悠流转。当年那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少年通信兵,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的老者。“老爷子昨天还在念叨,说当年要是能多救一个战友就好了。”曹文章的长子曹建华蹲在父亲身边,小心翼翼地为他整理衣襟。随着老人的思绪,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年代,触摸到一颗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赤子之心。
1927年,曹文章出生在山东省长清县归德镇前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年仅16岁的他投身革命,成为刘邓大军四旅(旅长陈再道)的一名通信兵,后来还担任了班长。
在部队的训练场上,曹文章刻苦训练。他深知,通信兵不仅要跑得快,更要在枪林弹雨中完好地保护好情报。有一次夜间急行军,他背着几十斤重的通信设备,在泥泞的田埂上不慎摔了一跤,膝盖磨得血肉模糊,但他硬是咬着牙跟上了队伍。他说:“通信兵的脚底板下得长眼睛,哪怕闭着眼睛也得认清路。”
1943年底到1945年4月,曹文章跟随部队从山东打到河北、河南等地,频繁与日军交战。在一次战斗中,他送情报途中发现一名被日军打伤的战士,肠子都露了出来。当时现场没有医务人员,他毫不犹豫地用手捧起战士的肠子放回肚子里进行抢救。就在这时,炮弹和子弹呼啸而来,旁边的人赶紧叫他快跑,可他不顾呼喊,拖着战士往前挪了几米。战士当时还能说话,让他们赶快走,替自己报仇。
这段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他奋勇杀敌的强大动力。在他的带领下,通信班在多次战斗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战火中迅速成长。
在后来的战斗中,曹文章表现英勇,荣立战功。1947年,曹文章随部队南下,从河南商城到湖北英山,一路转战,在红花咀草盘地作战时,腰部受了重伤,后来被评为三等甲残。
1949年5月,组织上安排曹文章留在蕲春县,在蕲州派出所工作。“父亲说,当警察和当兵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事。”大女儿曹建平记得父亲说过的话。
1954年4月,曹文章到黄冈党校扫盲班学习了3年。“我父亲常说,打仗靠的是勇猛,但搞建设得靠文化知识。”曹建平说,父亲曾回忆当年的学习经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晚上在煤油灯下写字。
曹文章在蕲春县历经了多个岗位,担任过蕲州镇委副书记、蕲春县劳动局局长等。对于每份岗位,他都拼尽全力,力争做到最好。他既有卷起铺盖住在单位的时候,也有带着干部群众住在修水渠现场的日子,一门心思帮助老百姓解决难题。
1987年6月,曹文章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不时到学校等地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父亲说,现在的孩子没吃多少苦,得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曹建华说,父亲讲起战斗故事时特别投入,常常声泪俱下,让孩子们深受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曹文章对子女要求严格,注重言传身教。“小时候我们犯错,父亲不打不骂,就给我们讲他战友的故事。” 在曹建华的记忆中,父亲对子女的“狠心”是出了名的。曹建华年轻时想进工厂,却被父亲送到了部队。“我到部队那天,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好好干,别给家里丢脸。” 在父亲的影响下,曹建华在部队表现优异,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始终保持清廉。
如今,曹文章的子女和孙辈们都在武汉、黄冈等地。每逢重大节假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老人总要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爷爷常说,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不能忘本。”长孙曹宁说,爷爷的教诲让他们受益匪浅。
在曹文章的影响下,这个大家庭形成了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的良好家风。子女和孙辈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多次获得表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工作人员将崭新的纪念章送到老人手中时,他颤巍巍地敬了一个军礼,虽然手臂已经抬不高,却不失力量。“这枚纪念章不仅属于我,更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老人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字字清晰,“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辉 通讯员 陈钰 於盛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