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妈妈,您又来看孩子了!”今年暑假一个傍晚,方家咀乡望天畈村的小院门口,小涛奶奶远远迎上来,亲热地拉着董小菁的手。一旁的小涛,那个曾经怯生生躲在奶奶身后的男孩,如今主动绽开了笑脸。
这份跨越血缘的温暖,是英山县实验中学教师董小菁在家访路上用心丈量出的温度。
别样家访,牵挂在路上
去年9月开学,一个沉默的身影牵动了董小菁的目光。新生小凯黑黑瘦瘦,眼神躲闪,缺少同龄孩子的活泼。开学不久,董小菁便走进了小凯的家。
家访揭开了沉默的缘由:单亲家庭,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小凯和弟弟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了解情况后,董小菁的课堂悄然改变。她特意多给小凯答题展示的机会,带动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课后,也细心引导他学习与同学交往,鼓励他大方自信。
暑假来临,牵挂未断。7月的一个傍晚,董小菁带上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再次叩响小凯家的门。听着奶奶诉说小凯沉迷手机、学习偏科的忧虑,董小菁和班主任胡娜没有责备,而是拉着小凯围坐,耐心分析他的学习情况,探讨优势与不足,共同商定一份假期手机使用规则和详细的学习生活计划。
临别时,小凯挺直腰板,声音响亮而坚定:“老师,从今晚起,我一定按计划学习、锻炼、休息,欢迎您随时检查!”这掷地有声的承诺,是心门被叩开的回响。
精准帮扶,托举新希望
担任年级分管校长后,董小菁深知责任更重,意味着家访要走得更勤更深更远。
得知双胞胎雅雅、菲菲因母亲重病陷入困境,家访之路刻不容缓。
姐妹俩的家,在一栋老旧步梯楼的顶层——第七层。没有电梯,董小菁和班主任郑假一起一层层攀爬而上,汗水浸透衣衫。推开房门,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心头一震:屋内陈设极为简陋,但收拾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书桌上,姐妹俩的作业本字迹工整,一丝不苟。
董小菁仔细询问姐妹俩的学习生活,耐心倾听孩子妈妈的困惑。看着略显腼腆、低着头的孩子,她轻抚她们的肩膀,目光温和而坚定:“成长路上的风雨是必修课。保持对知识的热爱,更要磨砺坚韧的品格,乐观迎接挑战。”孩子妈妈哽咽着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关怀。董小菁立即回应:“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起尽力克服。”
家访的终点不是家门。回校后,董小菁第一时间向学校党委详细汇报。学校迅速议定精准帮扶措施,将这份家访传递的温暖,转化为托举希望的力量。
情系特殊生,既当老师又当“妈”
爱的力量在传递中生长。响应县妇联“爱心妈妈”倡议,董小菁和同事们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留守儿童小涛的“董妈妈”。
去年冬天,初次在望天畈村相见,10岁的小涛十分羞涩。校车旁,小涛紧紧躲在奶奶身后。董小菁和石婵老师送去新书包等学习用品,细心了解他的生活学习。
今年暑假,当董小菁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院门口,奶奶老远就迎上来,亲热地唤道:“董妈妈,这热天您又来了!”更让董小菁欣慰的是,小涛不再躲闪,主动腼腆地笑着打招呼。董小菁仔细查看了小涛的假期作业,认真叮嘱安全事项。
随后,她拿出特意带来的《木偶奇遇记》,和小涛一起读起来。有趣的故事渐渐驱散了孩子的拘谨,小涛咯咯笑起来,小声分享自己的爱好和藏在心底的小愿望,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临别,奶奶紧紧攥着董小菁的手,眼中含泪:“董妈妈,谢谢您!孩子能健康快乐长大,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份亲昵的称呼和真挚的泪水,是“董老师”到“董妈妈”最温暖的注解。
“教育路虽远,行则将至;家访事虽小,做则必成。”这是她写在随身携带记事本扉页上的信念。她常说:“本子上的重点学生、特殊家庭的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等待点亮的人生。”
从教26载,她始终坚持“每学期必访特殊生”。她的家访路,累计行程逾千里,深深印刻在英山的山乡之间。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万涛 通讯员 程楚江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