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孩子回家就敦促她赶紧做作业。现在,我会主动和她聊聊当天学校发生的事。”家长熊婷的转变,源于参加了黄州区心港服务中心的家庭教育讲座。
近年来,黄州区教育局、区妇联携手区心港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简称“心港服务中心”),交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黄州实践”答卷:培养出500名持证指导师,开展2000余场公益活动,服务覆盖全区34600余户家庭。
锻造协同育人“生力军”—— 孵化五百名本土指导师
“没有专业人才,协同育人就是空谈。”心港服务中心负责人蒋与丽一语道破家校协调育人的关键。
为此,黄州区教育局携手心港服务中心启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养计划”,联合高校专家研发240课时标准化课程,涵盖青少年心理、沟通技巧等8大模块。
从2023年7月起,每年为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培训家庭指导老师。通过系统培训,让老师们掌握家庭教育前沿理论、沟通技巧、个案辅导及活动组织等核心能力。
每期培训教师100余名,参训教师通过理论考核、情景模拟、个案处理三重考验后,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岗。
近年来,心港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三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累计培养约500名持证指导师,实现黄州区本土化、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力量的突破,为家校深度协作埋下了关键“火种”。
这支队伍的作用很快显现:黄州区实验小学20位家庭教育指导师运用所学,为200多个家庭定制“亲子沟通卡”;虹桥社区指导师团队开发“成长烦恼盒子”,收集并解决孩子匿名投递的300多条心理困惑。
目前,黄州区已实现“校校有指导师、社区有专家团”,专业服务网络全面成形。
打通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 “四进”服务惠及一万余户家庭
在黄州区,“家长下班,服务上岗”的社区家长学校成为一道新风景。
这是心港服务中心与黄州区妇联联合开展“四进”服务、打通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实践效果。
所谓“四进”,即推动家庭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如,在校园开展“订单式”讲座,全区中小学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00%覆盖;在社区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站,率先在四海社区、虹桥社区、建新社区、三清社区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在四海社区开设的“周末亲子实验室”场场爆满,科学小实验让家庭教育“活起来”。
最具特色的是“小小苏东坡”活动。该活动将黄冈文化基因注入家庭教育。活动中,孩子们身着宋服体验活字印刷,家长共同参与诗词擂台。
针对乡村教育特点及留守儿童等群体需求,心港服务中心提供定制化指导与关爱项目,弥补家庭教育薄弱环节,确保家庭教育服务无盲区、全覆盖。
该中心还成功举办黄州区家庭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各社区家长学校集中展示年度服务成效与精品活动案例,成为一场可观可感的家庭教育“社区博览会”。
据不完全统计,家庭教育“四进”服务惠及1万余户家庭。
构建多元联动“生态圈”—— 创新校家社“三方联动”机制
2024年,心港服务中心与区检察院共建的“法治教育双师课堂”引发广泛关注。
法治教育双师课堂是心港服务中心创新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的成功实践。即检察官定期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法治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师则提供配套的家庭支持策略,形成法治保障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通过检察官讲法律案例,指导师同步解析家庭教育要点,实现“1+1>2”的育人效果。如今,法治教育双师课堂已开展32场。
此外,心港服务中心还联合黄州区妇联推出“唤醒父职教育力”专项活动,针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参与不足的问题,策划系列特色活动,弥补父职教育短板。
在“父职唤醒计划”中,通过“爸爸加油站”“父子足球联赛”等活动,让2000余名父亲从“隐形人”变身为“教育合伙人”。数据显示,参与家庭的孩子情绪问题下降47%,学习成绩平均提升12%。
此外,在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心港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对失职家长强制培训。
一路探索,一路成长。近3年,从家长学校的欢声笑语到调解室的和解拥抱,从乡村广播里的睡前故事,到法庭上的家庭教育令,家校社协同育人“黄州实践”生动诠释了协同育人的无限可能,让教育合力“看得见摸得着”。
2025年,心港服务中心再推两大举措:在6个社区试点家庭教育指导师“坐班制”,家长可像挂专家号一样预约咨询;聚焦学校建设(家长学校)专项培训,推动家校合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提升学校主导下的协同育人效能。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维 通讯员 王爱国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