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哨兵:伊利集团“吹哨人”的日常守护

在伊利集团车间,安全工程师焦喜鹏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安全哨点”。他随身携带的磨亮手电筒,总探向最隐蔽的角落。员工们常说:“焦工的眼睛就是安全‘显微镜’,设备缝隙里的锈迹都逃不过。”这份近乎苛刻的细致,正是“吹哨人”的必备素质。

一次,消控室照明灯异常闪烁。正在核对消防台账的焦喜鹏立刻警觉:“测试备用照明!”他安全切断主电源,备用灯亮起。他紧盯手机计时:2小时50分钟后,灯光骤暗——比国家标准少了10分钟!“蓄电池老化,重大隐患!”他摇晃灯具底座,簌簌落下的灰尘印证了他的判断。“一处预警,同类排查!”当晚,他通宵绘制排查图,次日清晨便带领维修团队更换了所有问题灯具,及时“吹响”了设备失效的警笛。

为系统化管理“吹哨”成果,焦喜鹏创建了“隐患双清单”。车间墙上,红、黄、蓝三色表格醒目:红色是紧急“哨声”(急待整改点),黄色标注责任人(“哨声”接收者),绿色代表“哨声解除”(已闭环隐患)。每日晨会,他拿着整改清单追踪:“清洗站的安全阀校验了没?”久而久之,“发现异常即报告”成了习惯,新员工都知道发现零件松动要立刻记入“隐患小本”。

如今,车间里常响起主动的“哨声”:“焦工,包装机防护门安全连锁异常报告!”“消防栓箱缺少F扳手,已记录上报。”这个背着工具包、步履不停的“安全哨兵”,用他的专业和坚持,让守护安全的“哨声”在伊利集团持续回响,愈发嘹亮。

焦喜鹏的“显微镜”眼和闭环“双清单”,是伊利集团“安全吹哨人”机制的生动实践。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安全哨兵”及其引发的全员安全共鸣,让隐患无处藏身,让预防走在风险前,共同筑起了伊利集团坚实的安全长城。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刘璐瑶

编辑:龚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