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万涛 通讯员 廖娟 黄俊
“肘部收紧,力量贯穿指尖……”6月中旬,在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操场上,退役军人教官陈爽正逐一校正学生的军姿动作。
这一生动场景,正是学校创新打造“五个一”国防教育工程的缩影。学校通过讲好一堂国防课、开展一次红色研学、组织一场军事比武、进行一次政策宣讲、观看一部爱国影片,将报国情怀深植学子心田。
该校人武部负责人廖娟介绍,自建校以来,已有527名黄科学子怀揣专业技能,从校园奔赴祖国各地军营。
“五个一”工程:实践育人入脑入心
立足黄冈革命老区沃土,学校“五个一”工程让国防教育在育人实践中“破圈”入心。
一堂国防教育课点燃智慧。5月,兵棋推演专家杨南征教授团队以《四渡赤水》为蓝本,带领国防预征预储班学子剖析战场态势。大学生周彧生感叹:“兵棋推演细思量,谋略机智争英豪!”这一由该校党委副书记李巍推动的项目,已成为锤炼学生战略思维的“金课堂”。
一次红色研学烙印信仰。定期走进红安烈士陵园、陈潭秋故居等红色圣地,“双导师”在烈士纪念碑前、红军标语下现场导学,让大别山精神可触可感。
一场军事比武淬炼筋骨。对标部队标准的军事技能大比武,涵盖队列展示、3公里武装越野等硬核项目。“每年2次以上拉练比武,全程淘汰考核”,学校武装部副部长洪炯介绍。
一部爱国影片激荡情怀。“映前导赏+映后对话”深化教育效果。观看《长津湖》,银幕画面与退役军人亲历讲述交织;学生自编自演的话剧《青年》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生。
一次政策宣讲点亮征途。“青年所学,皆可报国!”5月30日,黄州区武装部政委涂薇的宣讲点燃学子军营梦。交通学院学生陈建成期待将新能源汽车技术带入部队装备维护。
双导师机制:“红”“专”并进育兵苗
学校构建“思政教师+退役军人”双导师制,形成“理论+实训+作风”培养体系,既教思想育品德,又教本领练作风,培育当兵好苗子。
思政教师筑牢根基,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史诗融入课堂,厚植“青年兴则国防兴”信念。
退役军人锤炼本领,以部队标准传授队列、战术救护等技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提前感受军营氛围,锻造令行禁止作风与顽强意志。
2018年,学校在黄冈高校中率先成立军事类学生社团,成为“双导师”育人的重要平台和尖兵“育苗基地”。社团精准设置培养方案:60%时间投入军事技能实训,30%时间用于夯实党史军史理论,10%时间开展红色研学,形成育人闭环。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5月18日,在军事类学生社团活动中,退役军人唐国瑞以“我的军旅生涯”为主题,讲述军人的艰辛与荣耀,让学生感悟“家国”千钧之重。互动环节,他耐心答疑,鼓励大家投身国防事业,全场掌声雷动。双导师协同育人,让国防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日常,浸润成长每一步。
从校园到军营:技能报国路畅通
育人硕果在军营回响。4月,2022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马建国,在2025年度春季新兵教育训练中勇夺“进步之星”。“身为黄科学子,没有给母校丢脸。”捷报传回,教官陈爽倍感欣慰:“在校训练,他全神贯注,每个动作都力求标准。”
6月,2025年秋季征兵现场,该校34名应届毕业生目光炯然待检。交通学院陈建成、智能控制专业董卓等学子,渴望将专业技能融入强军实践。学校开辟绿色通道,从体检到政审全程服务,助力他们顺利踏入军营。
2022年,学校遗爱湖校区征兵工作站建成,提供从政策咨询到手续办理的“一站式”服务,畅通校门到营门的“最后一公里”。
迷彩青春映照校园,专业技能点亮梦想。黄冈科技职院校长李友芳表示,要让国防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学校正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助力学子带着老区赤诚,在万里疆场书写“技能报国”的时代答卷。这支日益壮大的迷彩方阵,正用青春与专业,见证职教与国防同频共振的壮阔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