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书香正浓。7月1日,蕲春县第三实验小学以“为暑假书香赋能,为青蓝工程蓄力”为主题的本年度暑期阅读计划正式启动。活动依托“青蓝工程”平台,组织新老教师共读教育专著,并将在新学期初举行读书分享会,以书香促教学相长。校长许锦景表示:“这是将教师队伍建设伸至假期的新探索,更是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的重要契机。”
类似的精彩情景不断上演:青年教师在师傅的帮助指导下,拿出高质量作品,展示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重大场合。既锻炼教师的能力,又让学校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近年来,该校锚定内涵发展目标,继教师交流后,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做文章,通过青蓝工程、机制创新和书香赋能,采用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其快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努力破解城乡一体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密码。
常规优化再破局:让青蓝工程提档升级
去年9月28日,新学年青蓝工程启动仪式在县教育局领导现场见证下隆重开展。来自该教联体各校区的60余名青年教师建立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关系。
学校党委书记蔡胜全表示,青蓝工程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具体来说,在青蓝工程方法指导上,引导徒弟从传统的听评课向“五个一”深度(一次同课异构、一次学情共研、一次家校沟通示范、一次命题协作、一次网络教研主讲)迈进。
与此同时,学校调整工作督导方式,综合班子成员、普通教师、“线上+线下”任务完成情况等,定期呈现“阶梯式督导单”,提醒并督促相关校区,按时保质落实好有关任务。
小陈是学校檀林校区的一位准“00”班主任,和城区张老师师徒结对后,所带语文学科期末均分上升了6.4分,班级管理评比经常冲进前三名。这背后,是该校教师队伍建设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华丽转变。隆重拜师仪式后,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见识到师傅从备课、上课、反思和班务管理全链条全过程的工作常态,勤奋上进的小陈一边观察一遍修改自己的教书育人方式,工作劲头更足了。
协同发力再加速:构建教师培养新机制
6月12日,蕲春县第三实验小学夏漕校区网络教研室内,一场语文期末复习备考会在学校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之间“云”开展,相隔60公里远的各校区青年教师们纷纷亮观点、谈看法、列措施,学校分管教学负责人张晓芳一边面露微笑地做着工作记录,一边照着计划推进各个环节。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那就是学校培养机制再创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积累有益经验。
校长许锦景分享道,为更加具体直观有效指导工作,借鉴德育、教学版块“积分管理”的经验,学校从顶层设计机制上对青蓝工程相关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赋分。按照师徒结对仪式、备课上课常规指导、公开课(过关课)磨课、全校青蓝工程徒弟课大赛(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等)活动奖励名次和工作记录手册填写等实行相应权重赋分,产生第一手数据,也为下一步工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为实现青年教师成长“蹄疾步稳”,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一校十区”实际,推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青蓝工程方案。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教育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的高规格工作专班。打破空间壁垒,大力运用网络教研室开展各项活动,形成数字化青蓝工程新模式。
经过详实数据比对分析,学校新教师岗位胜任周期缩短至1.8个学期,青年教师优质课、论文(含教学设计、案例等)获奖率同比提升23%。
在6月份举行的全校青蓝工程徒弟公开课比赛中,青年教师们将课堂提问有效率从51%提升至89%,教态、内容、环节都有了显著提升。
奏响长效之曲:活用“3+1+2”书香赋能模式
阅读决定教育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为进一步强化青蓝工程工作,学校依托已有的青年教师读书云分享制度,持续赋能教师成长。
每周五晚,由两位青年教师就前期所读教育书籍在读书群里进行视频分享,其他教师点评。大家在观点碰撞、理念交流中逐步提高。据悉,每周五晚8点的"云端书斋",已成为该校153名青年教师的充电站。
实行的“3+1+2”工作模式成熟,已经形成工作特色。“每学年(包含寒暑假)让青年教师读3本教育书籍,在师傅指导下徒弟制作1个高质量视频(可视化成果)分享读书心得,并由另外2名教师点评,全过程推进教师成长已然成了学校的一个常态。”蔡胜全感慨。
以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重要抓手,学校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推进举措、做好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不断赋能青年教师实现更好更快专业成长。
学校负责人在总结中强调:“青蓝工程不是简单的‘传帮带’,而是要构建学习共同体。”据悉,下一步,学校将借助校外智力资源,建立“双导师资源库”,邀请县教育局、县教科院和继教中心等力量参与教育理论培训,同时开通“云上青蓝”平台,实现教案共享、在线磨课等数字化教研功能,努力为蕲春教育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动人的篇章。
通讯员张琳 万伟 孙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