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党建红”引领“治理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春和景明时节,全省“两山”转化示范地—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游人如织,全国各地来学习、“取经”者接连不断,可谓“借得春风帆正劲,赢来奋发好时光”。


全国人大代表、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感慨万千:“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咬定青山终不悔,践行‘两山’好理念,是堰河之变的根本路径;坚定信心、秉承公心、治理用心、凝聚人心,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则是堰河之变的根本保障。”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文明乡风建设”“维护农村稳定安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为农村如何抓好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

闵洪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以基层治理之实,持续打造更有实力的新堰河,以不懈追求,再踏青峰辟新天。”

党建引领是根本——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级党组织只要“一碗水端平”,一心一意为民,矛盾纠纷就会越来越少

从穷乡僻壤到生态惠民,从贫困落后到富裕安康,从绿色立业到全面振兴,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农村新图景正在鄂西北小山村堰河呈现。

乡村振兴成势见效的背后,其核心之法就是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进而守护“一方安”,让党旗高高飘扬,让党组织成为坚强堡垒,让党员干部以昂扬姿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曾经穷得“见山山秃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的堰河村,如今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人均存款超10万元,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

堰河华丽转身的秘诀在哪?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干部。”堰河的崛起得益于一个不怕吃亏、热心为民的带头人——闵洪艳和一群“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干、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的党员干部。

1992年的堰河,山是秃的,河是干的,地是荒的,乡亲们的腰包是瘪的。这年秋天,堰河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闵洪艳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上任第一步,闵洪艳就广泛走访慰问特困户、孤寡户、伤残户,解决他们的生计困难;重点走访“钉子户”“摆尾户”,疏导他们的思想情绪;专门上门请教老党员干部、老退役军人、老民办教师,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二步,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通过走访和开会,把原来“几百号人的牢骚”汇集成生产、生活两个方面的十几条意见,把全村上百个好点子总结成“变穷为富、变落后为先进”的发展目标,把原来一盘散沙的人心凝聚成“结实有力的一股绳”。

实干、苦干是立信之本。从这年冬天开始,闵洪艳带领村民发展茶园1200亩、杜仲800亩、经济林3000多亩,晒得黝黑,乡亲们亲切地叫他“闵黑子”。

1998年,闵洪艳受五山镇党委调派,领办茶叶公司。很快,茶叶公司的“玉皇剑”品牌茶迅速打开市场,闵洪艳年收入超过10万元。但堰河的乡亲们多次找到五山镇党委:“叫黑子回来吧,村里更需要他!”

闵洪艳陷入两难:回吧,村干部一个月就400元津贴;不回呢,对不起乡亲们要致富的期盼。

思前想后,他决定回到村里,并带回了茶叶产业发展的全新理念。

此时,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面对“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的困境,闵洪艳带着党员群众扛起钢钎八磅锤,在石渣土里凿出希望。

“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上万亩的“绿色银行”拔地而起,荒山荒滩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攀升至81%。

乡村要发展,只有茶叶这一个主导产业可不行。堰河依托茶园,不断延伸茶产业链,建茶馆、茶楼、茶庄,吸引游客体验制茶、观赏茶艺、感受茶乡风情。

2003年前后,每年到堰河的游客逐渐增多,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又成了新的难题。闵洪艳和村干部商议后决定发展农家乐,然而村民担心风险,无人敢试。

关键时刻,闵洪艳动员妻子率先试水,将林场的旧厂房改造成村里第一间农家乐——银杏山庄。一年后,银杏山庄开始盈利,点燃了全村人的创业热情。就在这时,闵洪艳和妻子主动把银杏山庄让给了村里更需要发展的村民。

“要想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当干部的就得吃苦在前,不怕自己吃亏。”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短短两年间,全村30多户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后,村里把分散的农户经营整合成规模化产业,推出“风干鸡”“腊蹄子”等招牌菜,形成“一院一景、一户一品”的特色产业链。

“吃亏在前,探索在先。”党员干部的这种精神,感染着堰河每一个人。

村里鼓励茶园承包经营,党员游邦立签下45亩“试验田”。他自创“牛奶豆浆茶”种植法,将过期乳制品发酵成有机肥,使茶叶有机质含量提升5倍。

“技术藏着掖着,只有一家人用,发挥不了大作用。如果大家愿意学,我都免费教。”在游邦立的带动下,堰河上千亩的茶园一半以上实现了有机化种植,两三年后可实现全域覆盖。

党员干部做得好,村民风格自然高。如今的堰河,和谐和睦成生态,无事生非、斗嘴扯皮的人越来越少,党员的模范作用处处彰显。

一辈子耕耘在基层,推动堰河之变的实操者、见证者闵洪艳深有体会地说:“农村发展,关键要选好村级带头人,核心标准有三条:一是有热心,愿意干;二是能力强,干得好;三是不贪财,干得长。”他说,当干部就要当群众拥护的干部;干事业就要干群众满意的事业;出政绩就要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绩。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拥护,遇到大事小情,才能一呼百应。

管用的善治良法——

绿色发展为要,致富群众为本,共治共享为愿,不断创新治理手段和方式,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乡村治理,贵在“接地气”。一套好的运行方法,再加上务实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堰河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堰河良法”——“三三制”管理机制。

建立村党委、村委会、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长由一人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理事。

建立村党委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机制,村党委实施决策的组织权,保证要事必议;村民代表大会实施决策的表决权,保证议而能决;村委会实施决策的执行权,保证决而能行。

实行党组织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三联共建”,形成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抓发展的合力。

村务决策讲民主,“会”聚发展精气神。前几年,村里决定建设一条旅游循环路。这项工程投资大、涉及群众利益多,但只要建成了,就能在堰河“画”一个圈,把所有的新、老景点串起来。

“修这条路对堰河乡村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从村里决策,到村民表决,再到筹资动工,只用了短短10天。”闵洪艳说。

乡村治理常规之法要坚守,但更重要的是在真发展、快发展中满足基层群众的合理期盼。堰河之所以发展快速,除治理方式改进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走好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突破农民致富无门的“死穴”,引领农民把腰包鼓起来,带动解决“留守”“空巢”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堰河的村民收入从20世纪90年代的一穷二白,到21世纪初的年人均收入几千元,再到今天的年人均收入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硕果累累,社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段艰辛的历程中,堰河人的“硬核”发展处处见真章、家家户户都受益。

搭建创业平台,解决了谁来发展的问题。堰河确立“把山水变资源,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把个富变共富”理念,以合作社的形式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坚定不移发展绿色产业,提档升级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规范接待管理,解决了有序发展的问题。乡村旅游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极易出现服务质量不佳、服务设施落后的情况。堰河人算清“统与分”的大账,成立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标准,即民宿风格统一设计、商品价格统一制定、服务标准统一培训、农产品统一品牌。

这种“统”不是束缚,而是赋能。村民冯毕建的腊味作坊,借“堰河香”公共品牌对接谷城电商产业园,“电商变成了农田、手机变成了农具、直播变成了农活”,每年销售各类土特产300余万元。

延伸产业链条,解决了高效发展的问题。合作社依托乡村旅游,带动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由起初的单一茶叶散卖,到现在的上百个特色农产品热销,村民增收渠道拓宽,从业门路更广。

目前,全村90%以上的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外出务工子女及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俗成民宿,名声成财富”的美好愿景已成为现实。

为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堰河又鼓励村民参与民俗园一二三期项目建设,进军高端民宿、音乐酒吧、咖啡馆等新兴业态。

今年“五一”,民俗园三期即可营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智能家居体验馆将为游客带来全新感受,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也让发展之利真正惠及民生。

2017年,“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春风吹来了,“茶旅小镇”五山被确定为试点乡镇。在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堰河的道路全面改造升级,沥青路取代水泥路,宽敞舒适,畅通无阻。

今年3月,总投资1.77亿元的堰河水库拦水大坝顺利封顶,5月份开始蓄水,将有效解决下游6500亩农田的灌溉和1.27万人的生活用水难题;总投资3490万元的堰河水厂也在加紧施工,可全面改善水质,惠及周边2万多人。

堰河坚持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共建共享美好生态家园。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吹日晒,村里的志愿护鱼队总是坚持巡河,从起初的“不让乱炸鱼”到现在的“保山护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一起守护蓝的天、绿的水、青的山。

为统一民居风格,堰河拿出500万元开展立面改造。白墙青瓦,成为一道风景线,游客纷至沓来。“90后”返乡青年乐杰嗅到了商机,把农家大院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创办了“鲜鱼庄”,凭借特色菜品,一年净赚20万元。

堰河还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旱厕猪圈改造等行动,只要村民愿意,村集体就无偿提供砖瓦和水泥等物料,不落下一户、一人。

闲生是非穷生事,发展才是硬道理。今日堰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门店敞开、相互照应是常态,这些都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当户户奔富路、人人忙事业,自然也就无人闹矛盾。

但得“村风”似春风——

利益联结惠及村民,共富路上不落一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真情关爱直达心坎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和谐。利益惠及到每个人,处处关爱到心坎,基层群众就会多情谊、少矛盾。

闵洪艳说,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堰河始终坚持“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绝不为了赚快钱,舍弃淳朴的民风和温暖的乡情。

村里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将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列为民主议事和民主公开的主要内容,如公益事业经费的使用、重大民生项目的建设、入股分红的比例等,都在阳光下运行,减少了冲突隐患。

在了解民情上,堰河以村民小组为块,以湾组为片、以三五家住户为点,设置组长、片长、户长,选配大家认可的群众代表为责任人,随时随地摸清情况、掌握动向、化解矛盾。

2024年底,村里有郎舅俩原本是自愿置换菜园子,后来因小事发生了点摩擦,双方想把菜园子换回来,但一直谈不到一起去。村小组长知道此事后,第一时间到两家了解情况,用情、用理进行化解,让两家快快乐乐过了一个舒心春节。

现在的堰河,隔壁邻舍、人与人间已养成“有话好好说”的为人处世习惯。

堰河还时刻不忘培养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丰富村民健康快乐的文化生活。

村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设有专门的农家书屋,政治、经济、社会、农业、商业等各类图书一应俱全,24小时开放,村民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也可以将书借回家。

乡村大舞台,成为村民展示自我、交流互鉴平台。“乡村牛人”技能大赛、文艺汇演等村级大型活动月月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天天有,村民自编自演,说学逗唱,欢乐拥抱,营造了和谐融洽的乡村氛围。

由“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乡贤、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乡风文明理事会”,成员达30多名,不仅起到了干部群众连心桥的作用,还促进了优良家风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

堰河坚持开展“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三八红旗手”等评选活动,推选“七贤八俊二十四能人”,树立尊贤爱才导向,引领村民“争优创星”,倡导优良的村风民俗。

善用村规民约弥补法律法规未涉及的“真空地带”。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看似虽小却又极其普遍,处理不好将影响乡村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些不容小觑的“小事”在堰河都依“约”而解。

共享发展成果,冷库有了“温度”。村民李光超为方便经营,建起了一个可装约15吨货物的冻库。而就是这个投资3.2万元的冻库,李光超却给邻近的8家村民免费使用。

堰河专设“两山红利卡”,让发展成果人人享受。“当初我们入股2000元,按比例分红,目前已经连续拿十几年了。”村民蔡恒敏说,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就是为大家谋福利的,每一户都是股东,即便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人群,村里也无偿配股,让所有人有福同享。

在堰河,幸福不是独木桥,而是“众人撑篙好渡船”。

村民赵玲玲的“茶香酥”糕点火爆出圈,制作需要人手时,不仅优先雇用本村村民,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谢湾街社区李长菊经常来帮赵玲玲做事,勤快能干,仅此一项,年收入达到3万元。

如今,在全村干群的齐心发展下,全村旅游收入突破亿元,7个邻村加入“共富圈”,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

今年3月,闵洪艳在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与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如约在人民大会堂见了面。从践行“两山”理念到发起“共富联盟”,两位基层党组织书记共同谋划如何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让“共富朋友圈”变得更大。

一心忙着谋发展的堰河,实现了“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就连村里过去用来商议重大事项、调解家长里短的“人民大会堂”——竹林中的280块石头,也随着矛盾纠纷的日渐减少,长出一层厚厚的青苔……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堰河人正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村里有金融、家庭有资本、户有研(究)博(士)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的目标,让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两山”变“红利”、振兴变高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