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下,嘉鱼十里蔬菜长廊,各色轰鸣的物流车在青翠的菜畦间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县潘家湾镇的湖北省嘉红蔬菜有限公司物流集散中心里,一辆装满春甘蓝的卡车整装待发。“32吨甘蓝,目标山东菏泽。”亚军物流驾驶员史小建接过出货单,启动引擎。
与此同时,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物流园区分拣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将嘉鱼甘蓝与大葱组合打包。每天至少10吨货量的包裹,将通过网购平台直达消费者餐桌。
肖家洲村村民田实华穿梭在自家菜畦间,查看“牛角包”甘蓝的长势:“上一季甘蓝卖了10万元,这一季收了,下一季就种上板栗南瓜。”
“蔬菜种植是最符合嘉鱼资源禀赋的富民产业。2024年,嘉鱼县蔬菜播种面积超45万亩,产值60.74亿元,以甘蓝、大白菜、南瓜、冬瓜为代表的嘉鱼‘土特产’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潘家湾镇以超10亿元的年产值成为农业农村部评定的农业特色产业十亿元乡镇。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用科技助力、强品质赋能、强品牌富民,‘蔬’写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嘉鱼县委书记王永信心满怀。
破茧
良种引领产业变革
在北纬30度的黄金种植带上,嘉鱼县北、中、西南部连片分布着长江冲积形成的潮土,配合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了蔬菜生长的天然温床。
肖家洲村是当地最早发展蔬菜种植的村庄。1981年春天,肖家洲村27岁的田尚新怀揣一本磨破皮的科技杂志,辗转找到山东福山,当他将第一包“福山包”大白菜种子撒向江堤边的荒滩时,没人料到这会点燃一场产业变革。亩产收益破千元的奇迹,让这个爱看科技书的农民开启“追种”之旅:绿皮火车载着他往返山东、上海,带回的优质种子在乡邻中生根发芽——1989年,邻村三湾的一个无房户,从田尚新处买了5亩地的蔬菜种子,当年赚了9000元,年底就建起3间漂亮的新房。
在致富效应的带动下,潘家湾镇的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后,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潘家湾镇又陆续引进甘蓝、冬瓜和南瓜等蔬菜,全镇“两瓜两菜”格局初现,2万亩种植规模撑起产业骨架。
“美中不足的是,整个长江流域种的都是来自日本和荷兰的种子,一袋甘蓝种子要140多元,老贵不说,还常常只按70%供种。”金润农业总经理张镇介绍。
为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2007年,金润农业携手“中国甘蓝之父”方智远院士团队,开展越冬甘蓝国外替代品种选育。经过反复调研、资源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2018年,集合了耐寒、球色绿、耐裂等优异性状的越冬甘蓝自研新品种“思特丹”问世。2019年3月采收,嘉鱼种植户亩收入超万元。如今,“思特丹”在长江流域越冬茬口占比超60%,8万亩种植面积年创收近50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潘家湾镇让产业发展与种子迭代同频共振,甘蓝育种创新的步履不停。金润农业科技园里,每年2000多个新品种持续试种,“绿玉”“392”等迭代品种蓄势待发。“我们储存着200多个甘蓝芯片,随时准备应对市场变化。”金润农业生产部经理张建建说。
筑基
良法助推产业升级
良种配上良法,是嘉鱼蔬菜花开世界的制胜之道。
大力扶持蔬菜集约化育苗。金润农业建成的全县最大的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一半来自衔接资金。200亩项目基地上,建有3栋联栋大棚,40个单体大棚,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补光设备模拟最佳生长环境,每年繁育蔬菜种苗约16亿株,让周边8000农户的3万亩菜地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这仅是嘉鱼育苗产业的冰山一角。嘉鱼县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嘉鱼华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鱼县乡名堂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湖北省起航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湖北苗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5家市场主体形成育苗矩阵,3.31亿株年供苗能力,可覆盖全县13.5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其中绝大部分种植甘蓝。
“苗齐苗壮,再也不怕倒春寒了。”嘉鱼县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年供苗3.2万亩,负责人王国雄很是自豪。
质量管控更显科技范儿。“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前沿适用新技术,严把产地环境安全、生产过程安全、产品质量安全三道关。截至目前,全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普及率超过90%,已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0万亩,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嘉鱼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昌纯介绍,这一整套操作下来,让全县各类蔬菜在每年的1600多批次抽检中,合格率均达100%。
2017年,“嘉鱼甘蓝”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11月,嘉鱼被授予“中国甘蓝之乡”。截至目前,潘家湾镇8个蔬菜品牌获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成功注册“联乐”“潘湾金润”“潘湾鑫农”“长江滩”等近百件蔬菜类商标。
延链
良策赋能产业跃迁
凭借这些金字招牌,潘家湾镇培育的1000余名经纪人,纵横大江南北的600多个农贸市场。设在潘家湾镇肖家洲村、潘家湾村、四邑村、苍梧岭村、羊毛岸村的8个蔬菜交易市场,热情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
郑胜维就是千名蔬菜经纪人中的佼佼者,他把销售触角延伸到了日韩。2009年考到青岛理工大学后,他一边上学一边代理家里蔬菜出口日韩的业务,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外贸客群。2018年,他成立嘉红蔬菜专业合作社,当上全职蔬菜经纪人:一手打入三全、思念等上市食品公司的馅料供应链,一手把嘉鱼产鲜菜经由青岛转口到日韩和东南亚,还保证每天向自家设在广州和佛山农贸市场的档口供货200吨。
鲜菜俏销的同时,嘉鱼蔬菜人未雨绸缪,谋划蔬菜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我们很多蔬菜就是卖给了深加工企业,何不考虑引进他们来产地办厂?这样一来节省原料运费,二来也降低损耗。”嘉鱼县众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登左去冬外销蔬菜2万多吨,目前正洽谈引进外省厂商到嘉鱼,上马甘蓝、南瓜深加工项目。
湖北五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捷足先登,利用潘家湾镇东村村闲置砖瓦厂新上蔬菜加工烘干生产线,白萝卜、甘蓝、南瓜、红薯等蔬菜送进车间,出来就是符合国家食品标准的南瓜粒、红薯条。“日加工能力100吨,根据市场需求再逐步扩产。”公司负责人曹伏群说。
湖北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建设内容之一——冷库的建设现场
更大的产业拼图正在嘉鱼绿色食品产业园展开。总投资6亿元的湖北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以蔬菜加工车间、鱼文化博物馆为主体,预计今年8月完工;总投资1.52亿元的联创食品蔬果食品加工基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产业园已签约4个项目,总投资额4.62亿元。正在对接洽谈的还有12个项目。”产业园招商小组成员谢欣介绍。
延链补链强链上,嘉鱼还有大手笔。“我们将持续擦亮‘嘉鱼蔬菜’公用品牌,做强蔬菜产业来富民、引客。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洪山实验室嘉鱼育种中心建设,谋划建设蔬菜主题公园,推动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在嘉鱼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金云的脑海中,嘉鱼蔬菜产业的故事起于田园,但绝不止于餐桌。
来源:掌上咸宁
编辑:张高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