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假期落幕,黄梅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三天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6亿元。这背后,正是黄梅县以国家级非遗黄梅戏为支点,通过“戏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的生动实践。
在蔡山镇王上屋村百姓大舞台,一场持续两个多月的黄梅戏盛宴仍在延续。
自2月16日以来,湖北省黄梅戏艺术剧院送戏下乡48场,线下吸引24.5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更突破217.68万。
“《天仙配》《女驸马》这些经典剧目,我们连演三天观众都不愿散场。”剧院院长余文新表示。
演出现场,村民与九江、宿松等地的游客共聚一堂,有人摇头跟唱,有人高举手机记录,更有家长将孩子托上肩头——传统戏曲正以最质朴的方式打破地域界限,成为连接城乡的文化纽带。
如果说送戏下乡是传承经典,东山问梅村景区则开启了黄梅戏的"破圈"实验。这个4A景区里,《戏梦东山》戏曲巡游颠覆了传统观演模式:身着戏服的“冯素珍”“七仙女”穿行于白墙黛瓦间,光影水幕实景剧《牛郎织女》以科技赋能经典传说,原创大戏《白蛇传·情》更融合舞蹈与舞台剧元素。
“传统戏曲还能这么潮!”游客梅勇的惊叹,道出了沉浸式文旅项目的魅力。清明期间,该景区单日游客量突破万人大关。
为了深入挖掘黄梅戏文化资源,东山问梅村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大型光影秀《风从东山来》通过数字技术再现戏曲传说;位于杉木乡的绣娘田园景区,将黄梅采茶戏与万亩茶田观光深度结合,形成“白天采茶、夜晚听戏”的特色体验。
“白天游园、傍晚逛集、夜间看戏”的复合体验,让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8小时以上。县文旅局副局长闻静算了一笔账:景区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71%,特色民宿入住率超90%。
这种“戏剧+场景”的深度融合,不仅激活了非遗文化的现代表达,更重构了文旅消费链条——当戏曲从舞台走向街巷,文化体验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黄梅戏的文旅价值正在多维显现。线下,24.5万观演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环比增长9%;线上,217.68万直播观看量转化为“云观众”对黄梅文旅的关注度。这种“线下引流+线上裂变”的传播矩阵,使黄梅戏成为城市IP的最佳载体。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产业模式创新。黄梅县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组将黄梅戏非遗元素植入全域旅游规划:在北部,以五祖景区为核心的非遗文化旅游区正稳步推进5A创建工作,千年禅宗祖庭与东山问梅村的唐风宋韵交相辉映,成为游客的“心灵驿站”;在南部,总投资16亿元的黄梅(长江)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加紧施工,目标直指“中国首个长江文化戏剧旅游度假目的地”,将以戏曲为韵脚再现“梦里水乡”。
站在新起点,黄梅县正谋划更大棋局。第二届全国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即将启幕,预计将吸引5万游客线下参与,线上流量达到千万级。
“当传统文化找到创新表达的支点,当戏剧艺术转化为场景体验的动能,为一出戏赴一座城就不再是情怀叙事,而是可复制、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县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黄梅县文旅局党组书记蒋毅表示,以文兴业释放“戏乡福地”的产业能级,让“戏乡福地·灵润黄梅”品牌走向全国。
来源:灵润黄梅
编辑:张高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