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文课堂中的“心流体验”

黄冈市八一小学 袁 群

什么是“心流体验”?就是如果人做一件事情能持续快乐,就能打开心流通道,最后变得越来越厉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将书中的“让学生处于心流体验”这个教学方法迁移运用,打造“提质增效、合作共进”的教学课堂。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持续快乐?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提出一个好问题

一个好问题,胜过一个好答案。问题导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如何提出影响“教”与“学”的“好问题”,让问题真正有价值,这是问题导学的核心。

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一定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文,教师先带领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然后提问,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小鸟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这一问,学生的劲头又来了,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

课堂上,教师用一个又一个的好问题牵引着学生始终兴致勃勃,这正是“打造心流体验”的绝佳方式。

开展一次有效讨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字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这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在金字塔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我们常用,学习效率却是最低的,听过后,学习内容只留下了5%;而“小组讨论”,却能记住50%的内容;为什么小组讨论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呢?因为听讲是“被动学习”,而讨论是“主动学习”。

教师重视小组讨论,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还能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心流体验”。

创设一个复合语境

课堂的生命在于以“学为中心”。“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要追问,谁在学?为谁学?学得如何?回答是,儿童在学;为儿童而学习;学得如何最终要通过儿童表现出来。

创设复合语境的价值之一在于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暑假集训期间,学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习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

在这一课中,王老师预设两个不同的语境。第一个语境是来自文本本身的语境。其中蕴含着老舍从“讨厌母鸡,敬重母鸡到歌颂母爱”的情感变化。第二个语境是王老师的创设语境:从“写控诉状、写表扬信到怀念母亲”的感情线索。将两个语境交织契合,一切都是那么严丝合缝,自然流畅。

通过创设语境,王老师让学生有了“我在场”的主体性;通过几次播放母鸡的叫声,以及情感的渲染,让学生有了“我有话说”的参与性;通过寻找讨厌的事实,让学生找到“那就是我”的生活性。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使使劲儿,恰好胜任,渐入心流状态。

争当一位小翻转师

樊登老师在解读《为何你的学生不思考》时,谈到了两种学习方式:一是会做题,二是能教授他人。而打开心流的通道就是:老师转变学生的参与方式,由“我会做”,到“我会讲”。过去一年中,我尝试让学生们担任小翻转师,在课堂中学习,回家在QQ群中翻转课堂收获。让学生通过担任小翻转师“输出”激活“输入”。

低年级的孩子上课不能长时间专注,坐久了就开始走神,激励孩子担任小翻转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语文群中分享课堂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金牌小翻转师”的身份认同。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提出一个好问题,提纲挈领,点亮思维;开展一次有效讨论,各抒己见,以促进知识的流动;创设一个复合语境,拿回“我在场”的主体性,提升“我想说”的参与性;争当一位小翻转师,用“输出”激活“输入”,由“我听见”,到具有挑战性的“我会讲”。教师通过转变学生的课堂参与方式,打开学生心流的通道。这样的课堂有尊重,有产出,在激发。这恰是在努力打造思考型的语文教室,努力朝向“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学会思考”的目标前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