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好 通讯员 余红升
黄州区幸福村位于陶店乡中北部,背靠幸福水库。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幸福村依托优质水源开始发展鱼苗孵化产业,迄今已有逾半个世纪的历史。
从吆喝叫卖到网络销售,再到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登门拜访。幸福村的渔民通过一代接一代的努力,让“湖北省鱼苗孵化第一村”的金字招牌享誉全国。
从年年有鱼到年年有余,“湖北省鱼苗孵化第一村”的金字招牌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180亿尾鱼苗打造幸福品牌
6月21日,迎着夏日的朝阳,杨凯身穿连体下水裤在车间里打鱼苗、充填氧气袋、收集鱼卵、装货上车。
杨凯是一名有着17年育苗经验的渔三代。“我们村的人基本上都是渔民出身。”杨凯介绍,自己现在养殖的种类以“四大家”鱼、鳜鱼等为主,每年收入30万元到50万元。
像杨凯这样的渔民,幸福村还有很多。
2007年,在村“两委”支持带领下,该村成立了黄冈市幸福鱼苗孵化专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注册“幸福渔农”品牌,100多位渔民开始抱团发展。开创电商销售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合作社、电子商务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幸福村鱼苗孵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幸福渔农”品牌越擦越亮。
村党支部书记杨冬介绍,从最初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人工孵化开始,渔民通过不断实践,掌握了鱼苗孵化技术,摸索出将鱼苗灌氧气包运输的方法,使得繁育的鱼苗数量足、品质好、活动能力强、发货成活率高。
2021年,合作社与武汉天河机场货运部和顺丰、韵达等快递物流公司合作,以空运模式运输鲜活鱼苗,让“小鱼苗”坐上了“大飞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客商手中,实现了幸福鱼苗从畅游华中到畅游全国。
每年4月底,渔民就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主打销售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鱼花。6月初,开始销售鳜鱼、鲈鱼、黄颡、翘嘴等名特优产品。
“鱼苗都是订单销售,去年底开始,各养殖户就收到很多鳜鱼、鲈鱼、黄颡、翘嘴等特种鱼苗订单。”合作社理事长孙彬航介绍,今年,鱼苗单日最高销售额达200万元,合作社各类鱼苗销售达180亿尾,总尾数创历史新高,全年预计产值4000万元。
链式发展叫响幸福品牌
走进幸福村鱼苗基地标准化鱼苗孵化车间,两排白墙黛瓦房屋相对而立,中间是成方成块的水泥池子和一条双车道水泥大道,房屋一楼成行成列地摆满大水缸。
杨光强穿着下水裤在水里查看鱼苗长势。
“之前在深圳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勉强糊口,基本上存不了多少钱。”杨光强说,辞职后就返乡创业发展鱼苗培育产业。
作为渔三代,杨光强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现在养殖规模50亩,年收入近20万元。跟之前在外打工相比,现在是又有钱又有闲,愈发增加了创业的信心。”杨光强笑着说。
如何让村里的鱼苗孵化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品牌建设,幸福村走出了自己的幸福之路。
自2008年起,幸福村鱼苗繁育实现基地化、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整体上破解了孵化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难题。
好品种才有好品质。幸福村牵手中国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培育出20多个淡水鱼新品种,具有生长快、营养价值高、耐长途运输等特点,让鱼苗亩产率直线上升——亩产从500万尾达到3000万尾。
好环境才有好产品。近年来,黄州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取缔人工网箱养殖……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环境治理,在保护中求发展,保障幸福鱼苗能在一库清水中徜徉。
随着“四好”农村路、多彩旅游路修到了车间和家门口,来自五湖四海的大货车直接开进鱼苗孵化车间交易。
近年来,幸福村乘着电商的“东风”,将鱼苗销往全国各地,从中南地区占主导,逐步扩大到四川、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20多个省市区,网销量占比40%。
杨冬介绍:“幸福村目前仍以‘四大家’鱼为主要销售品种,将在确保鱼苗质量的前提下,抢抓市场,增加新品种,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幸福鱼苗游得更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