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个村亮起5211盏太阳能路灯 ——红安县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本报通讯员 刘子靓 汪冠

5月10日晚,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新装的太阳能路灯,逐一点亮。

灯光下,村民们迎着微风散步、跳舞,格外惬意。3岁的小男孩罗梓洋每天晚上都要爸爸带他来这里的广场上玩。对他来说,这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

程河村妇联主席杨彩云感叹:自从4月村里陆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傍晚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妇女们的广场舞是越跳越好。

据了解,红安县近年整合共同缔造、农村能源等项目资金1767.5万元,在全县156个村陆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5211盏,已全部投入使用。

要装在合适的位置,更要装在村民心里

资金有限、路灯只有这么多,装在哪里合适?

“不搞全面撒网、面面俱到,优先保障红色美丽村庄、旅游景点和重点村,做到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红安县能源办主任骆淑芳介绍。

该县本着“最需要、最紧急、最偏远”的原则,将太阳能路灯安装与红色文旅资源、乡村产业发展、流域综合治理、群众日常出行、延伸宣教触角等五个方面结合起来,科学布局。

在此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怎么装,群众说了算。具体高度多少、密度分布,施工人员现场走一遍,结合群众意见和建议,最后确定安装方案,确保服务效应最大化。亮多久,考虑不同层面需求。农村居住人口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将亮灯时间确定为天黑自动亮,晚上十点半熄灯。考虑到城区园区周边群众就业上班、接送孩子上学等问题,延长亮灯时间。

“灯亮了,我们心里头也亮堂!”杨彩云说。

要照亮出行的路,更要照亮致富的路

5月12日,凌晨5时许,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请来的荆州大棚工人王德华准备开工。

“一共12个大棚,近3000平方米,得赶在月底前装好。”他说。得益于早晨点亮的路灯,王德华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工程按期推进。小丰山村既有种植业也有农产品深加工业,先后安装路灯86盏,既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也方便果蔬采摘上市。

该县七里坪镇白马嘶村花椒基地涉及5个村,用工需求大,在该基地周边安装太阳能路灯35盏,方便基地生产和群众上下班。

在红安县南的网红打卡地尚古山村,露营的游客一批接一批。“假期前两天,每天差不多有十几顶帐篷,路灯照耀下,氛围特别好。”该村村支部书记董畅说。

数据显示,该县累计在10个现代农业基地周边安装路灯670盏。

路灯不仅要建设好,还要管得好。一方面,该县通过招标和评标等公开透明的方式,选择有经验、信誉良好的建设单位,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在工程选址、设计方案、施工标准等方面严格要求,确保路灯质量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做好维护,太阳能路灯安装以后,坚决杜绝“有灯不亮”的问题。接到群众反映后,部门及时响应。

自“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以来,红安县能源办累计收到群众反映的意见58条,均得到及时解决。

“今年全省‘两会’上,将新增农村照明路灯一万盏列入‘十大民生项目’。红安将充分考虑群众急难愁盼和发展所需所求,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发挥好太阳能路灯项目的民生示范效应,扎实抓好‘万盏明灯’专项行动,照亮和美乡村振兴路。”骆淑芳表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