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秀玲 何皎月 李好 通讯员 李庆
1月18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东坡庙会“黄冈有礼·回家过年”全市特色文化剧目、文创产品、黄冈名菜总决赛活动在黄梅戏大剧院举行。
从全市41个参选剧目中脱颖而出的14个特色文化节目轮番上演。话剧《长江边的婚礼》《医圣拜师》、音舞情景剧《医脉相承》、黄梅小戏《我是邢绣娘》、沉浸式情景剧《众人划桨开大船》、非遗文化小剧《黄州豆腐》……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让观众饱尝文艺大餐。
几十道来自全市各地的特色菜肴同桌比拼。麻城菊花蟹黄狮子头、红安永河皮子煲、黄梅珍珠鱼面腊味香……一道道美食,让观众惊叹不已。
上千种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文创产品同台展出。黄梅挑花家具壁画、武穴传统艾香、麻城杜鹃花系列非遗钩编产品……一件件创意十足的作品,让参观者目不暇接。
(一)
一部荆楚史,半部在黄冈。大别之南,山岳之尊,灵湖之渊,孕万物之盛,这里名人辈出,群星闪耀,楚风东渐,文脉丕隆,也造就了“四戏同缘”的独特文化现象。
东坡庙会特色文化剧目展演,是黄冈探索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国家一级编剧、曹禺戏剧奖·文学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最佳编剧奖获得者沈虹光说:“短时间内能创作出这么多台各具特色的剧目,充分说明黄冈文化是座富矿。这些小剧以小切口展现地方文化特色,非常值得肯定。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让小戏、小剧与旅游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机遇与无限可能,这篇大文章很值得去做。”
让文化产生共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养育自己水土上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获得特色文化剧目总决赛一等奖作品《长江边的婚礼》不仅让观众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情深,也让大家对团风渡江战役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年29岁的王叔和弟子扮演者、湖北省青歌歌舞团青年演员肖博恒表示:“通过《医脉相承》作品,我才知道原来白菊花是一味中药。一部戏,让大家领略到麻城菊花的医药文化和王叔和这一名人文化,既是宣传,又是科普,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黄冈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医脉相承》领诵学童、麻城市第七小学四年级(3)班夏雨菲也说:“通过参演,我学习到了王叔和作为一名医者的毅力坚韧,还学习了一些把脉的小知识。”
让群众走上舞台。《众人划桨开大船》以罗田县三里畈镇苍葭冲开展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生活为主线,讲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丁汗平退休后回到家乡,发动群众从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整治开始,传承良好家风成特色,发动村民变股民,发挥特长变特产,共同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故事。这个小剧的演员都是没有表演基础、也没上过舞台的苍葭冲村民,他们自排自演,演员既是自己,也是戏中人物,演的是身边事、身边人。
让成果大家共享。“黄冈有礼·回家过年”东坡庙会不仅是一场短暂落幕的活动,还配套的“冬游黄冈”“遇见黄冈”“大美黄冈”特色非遗展、沉浸式演出、游园、夜游活动、地标优品展销、文化创意大赛暨文创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让群众充分参与,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以及娱乐活动。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冯浩携带两部展演作品《黄冈记忆》《四戏同缘》亮相,用他的话来说:“既有‘笑点’,也有‘泪点’,只为向观众呈现最好的表演,给多彩旅游路增加记忆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黄冈旅行。”
(二)
如何让黄冈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真正成为向而往之的旅游打卡地?这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获得文创总决赛一等奖的作品“黄梅挑花”系列,将黄梅县挑花精美纹样如花、鸟、鱼植物、佛教符号等,通过小方块方式提炼出来,绘制出对凤、鲤鱼跃龙门、蝴蝶八角莲、八角莲花、福寿双桃、凤戏牡丹六幅图,通过方块均匀对称式排列和高纯度配色,组成新的挑花形式,且设计出新的图形纹样,应用到文创产品中,通过创新让更多人感受到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涂宝峰说:“这次文创总决赛许多获奖作品都来源于传统优秀文化。只有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才能真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挖特色文化内涵,让各种特色文化“各美其美”,是这次活动的一大特点。在名菜鉴赏比赛中,麻城以“柏子秋荫”为故事背景,将麻城传统美食肉糕通过精确雕刻及特殊手法固定制作成飞龙的造型和“柏子塔”的造型,将特色地域文化与传统美食相结合,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美食结合的最佳“打开方式”。市民何佳霖观看《黄州豆腐》后说:“这部剧全面展示黄州豆腐古法制作过程,让我了解了黄州豆腐的内涵,这些传统手工艺需要我们年轻人传承并发扬光大。”
市民王迎在观看文创产品总决赛后说:“这次比赛办得非常精彩,许多创新让人印象深刻。如英山活字印刷礼盒巧妙把活字印刷与礼盒融合在一起,既美观适用,又非常具有艺术气息。”黄冈文旅推广大使张立东说:“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贴合时代需求,守正创新。”
(三)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产等比较优势,加快对内整合,对外开放,构建全域大文旅格局。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从14个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到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美食大餐,再到系列文创产品的精彩呈现,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文化为产业赋能,文旅融合“出圈”离不开“精准踩点、久久为功”。
讲好与民同心的故事。文旅融合的本质在于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一个“民”字。罗田县《众人划桨开大船》故事讲述的是共同缔造,小剧本身也是共同缔造的再现。县文旅局、县文化馆等同志给非专业的群众演员们专业指导,带大家读懂剧本,教大家舞台表演,当地党委政府发动群众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故事讲好、演好,让群众一直尽最大努力对待每一次演出,这也是政府与民同心的一次生动实践。
讲好有地方特色的故事。戏曲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之所以被大众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不可替代性,这也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点睛之笔。黄冈现保存着5768处珍贵的遗址,每一处都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文物数量高达11.7万件,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多达675处,位居全省之首,如能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让物质“精神”起来,是答好文旅融合考题的关键。团风县参加美食比赛的“漆记豆腐丸”背后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1931年6月,黄冈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漆先庭北上河南,参加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受伤,未能随红四方面军转移,奉命回黄冈坚持斗争。1933年,漆先庭卖掉家中仅有的一亩半田,与人合伙在杜皮开豆腐铺作掩护搞革命,杜皮的漆记豆腐因此而得名。
讲好面向市场的故事。只有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跟上当下最热“频率”,才能让文化成为产业发展、村民精神富裕的源泉。2023年,我市成立黄冈农文旅公司,持续推进东坡文旅商标注册及文化创意产品建设工作,目前黄冈东坡文创产品在售360款,自主开发28款,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无独有偶,红安参加的文创产品为亮剑红娃与红安县精心打造的红色实景演绎《我和我的红安》同步亮相,“亮剑红娃”一经上市迅速引爆,截至12月底销售额突破110万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