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间红旅路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其实,大别山上,漫山遍野都是红杜鹃,只是麻城龟峰山更为集中,更为艳丽,更为赏心悦目。在这春和景明的四月天里,我们车行在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上,为看杜鹃,为赏春景,也为缅怀革命先烈。

我们从红安县七里坪镇出发,沿着这条蜿蜒的红旅路,一路向南、向南。山路弯弯,时隐时现。穿行在山脚下、山腰间,一会儿在云里,一会儿在田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远山层峦叠嶂,近处田园屋舍俨然。打开车窗,一任春风拂面。路边的油菜结籽了,飘来淡淡的清香。空气是甜的,风景是美的,心情是敞亮的。

交通部门的同志说,这条红旅路于2009年8月动工,2011年9月全线竣工,贯穿黄冈大别山区7个县市,连接5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7条省道、12条县道、42条乡道、200多条村道,将沿线23个乡镇一线穿珠,惠及230万群众。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者始终秉持“自然就是最美的、适用就是最好的、优质就是最省的”理念,着力将红旅路建设成为“内优外美、路景相融、生态环保、红绿相映”的示范公路。行走在红旅路上,你会感到这一切都已成为现实。

既然称为“红色旅游路”,那最大的特点、最鲜艳的底色还是红色。总长458公里的红旅路,把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革命先烈的鲜血映红了满山的红杜鹃,染红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也铸就了这条旅游路的红色之魂。

遥想当年,峥嵘岁月。1927年11月13日,在党的领导下,黄麻起义爆发,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以红安县七里坪镇为中心,一个覆盖3省21县、主力红军达4.5万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渐形成。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以及后来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部队。“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红安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将军第一县”。七里坪的红旅路下,流淌过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

车行至麻城市乘马岗镇,一幅“中国第一将军乡”的广告牌矗立在眼前。这个只有500余平方公里的乡镇,却走出了26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6000多人参加长征。这里的红色故事足以让人灵魂震撼。

红旅路经过罗田县胜利镇。一听镇名,就知道这里具有厚重的红色历史,象征着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大革命时期,罗田是鄂东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展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发生在这里。

从罗田到英山,红旅路像一条红丝带,飘挂在薄刀峰、天堂寨、吴家山一带大别山最美丽的风景中。车在云中行,人在画中游。山上森林苍翠欲滴、郁郁葱葱。阳光照在路边的树叶上,熠熠生辉。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果然名不虚传。不知不觉中,我们沿着红旅路来到英山县城,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英山革命烈士园。纪念园里有烈士纪念双塔、革命烈士纪念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将军墓、烈士墓群等众多的纪念建筑。从红旅路出发,可以前往英山县陶家河乡,参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这座刚刚建成的长征国家公园内,坐落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鄂豫皖省委常委扩大会旧址、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驻地旧址、牛背脊骨战斗纪念地等。

红旅路穿过浠水县绿杨镇、洗马镇。三角山是革命根据地南部的一个重要阵地,是新四军和游击队开展对敌斗争的腹地。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曾在此驻扎,开展游击战争。洗马镇有洗马畈战斗纪念馆、浠水县革命烈士陵园。

来到蕲春县中部,途经株林镇、刘河镇。这里有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铺头坳纪念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伯承司令员登顶三角山,决定采取“口袋阵”的作战方法,将设伏作战的主战场定在漕河镇高山铺,一举消灭敌人一万多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实行大兵团作战,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经过长途旅行,我们到了红旅路的终点——大别山东南部的黄梅县。黄梅县大河镇是红十五军的诞生地,这里有红十五军成立地纪念碑。黄梅先后是湘鄂赣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的前沿阵地和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

跨越458公里的山区公路殊为不易,需要用几天、分几次才能完成。遥想革命战争年代,这里不通路、不通电,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还要时时刻刻准备和敌人战斗,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坚持下来?是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一条红旅路,串起了一部大别山革命斗争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大别山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也为红旅路的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过去,“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看了黄冈的景,永远不想走;走了黄冈的路,再也不想来。”这样的交通状况,这样的发展格局,如何对得起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全力支持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建设。这是一条山区二级路工程,沿线山岭险峻、岩石坚硬、峡谷密布,施工中时时处处遭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广大建设者发扬“掉皮掉肉不掉泪”的精神,用汗水浇注钢铁之桥,用心血铺筑希望之路,持续开展“百日攻坚”“百日大会战”“四比一创”等劳动竞赛活动,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细管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路基土石方723万立方米、建设桥梁66座、涵洞1310道。规划建设者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营造出“路随景出、景由路生、景路相依”的和谐意境。

如今,红旅路建成通车已经十几年了,依然那么雄姿英发,婀娜多姿。它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带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它像缠绕在大别山间的一条“金腰带”,为黄冈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区人民终于可以告慰革命先烈,让他们含笑九泉。

我耳边再次响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哟一草把我留……”

(文/柳 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