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背景知识为古诗词教学添彩

黄梅县汤用彤学校停前校区 李永红

汉乐府“缘事而发”,唐代诗人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诗词创作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境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关注作品背后蕴含的知识,恰当引入背景知识。

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背景知识应用策略,这里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

在导入环节引入背景知识,激励学生更快走近古诗词

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语言形式为古汉语,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学生与古诗词的心理距离。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教师不妨根据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文本特点,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耳熟能详的诗句与积疑不解的诗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走近古诗词。

笔者在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用课件出示杜甫部分诗句:“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句,让学生朗读这些诗句,再引出“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告诉学生,杜甫及家人在这场叛乱中也历经磨难,饥寒交迫。当他听说战乱即将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因此冲口而出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导入课文,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史素养。

在赏析环节引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深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高度凝练。学生阅读古诗词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最好的方法就是“摆事实”,根据学生的需求,将与古诗词相关的背景知识逐一“摆”出来,从而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刻理解古诗词。

如:教学《题临安邸》,关于“汴州”的注释是“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该注释非常清晰地从字面上帮助学生分清“杭州”与“汴州”,区别了“南宋都城”与“北宋都城”,但不少学生还有疑惑:“杭州”多美呀,而“汴州”呢?“汴州”是一个怎样的都城?为什么作者要将杭州与之比较?笔者便出示描绘北宋时期繁华汴州的《清明上河图》,并告诉学生:当时汴州人口已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的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灭亡的教训,只求苟且偷安,达官显贵大多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当时杭州的“美”正是当政者纸醉金迷的写照。这样,抓住学生对“杭州”与“汴州”关系的疑惑,顺势呈现相关背景知识,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诗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引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多阅读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传承与发展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抓住古诗词的关联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拓展深化,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古诗词。

如:在教学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与卢纶的《塞下曲》,通过介绍盛唐时期边塞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盛唐时期文人之担当与泱泱大国雄浑之民族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引入背景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研透教法,准确地把握背景知识应用的宽度与深度,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