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人巧日争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黄冈粮食改革史之四
黄冈日报全媒记者 沈红星 瞿慧一
通讯员 耿文辉 肖超 蒋艳艳
又到一年小麦成熟季。5月26日,在黄州区堵城镇叶路洲,金灿灿的麦子随风摇曳,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饱满的麦穗颗粒归仓。
罗田县九资河镇徐凤冲村农民抢收稻子(罗学珊 摄)
而在早几年,这里却是无人问津的滩涂地。
正在忙碌的小麦种植大户胡金明告诉记者,他在浠水巴河、团风罗霍洲、黄州叶路洲等地流转了这样的滩涂地3600多亩。这些以前无人愿意耕种的滩涂地,属于长江与内河之间的架滩地带,每年汛期,一片汪洋,利用效率低。他流转后种植小麦,全程采用机械化,人工成本大降,种粮收益提高。
黄冈国家粮食储备库全景
“今年的小麦丰产,预计总产120万公斤左右,市场价格也好。”胡金明说,他种粮几十年,曾经历过卖粮难,但国家出台的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增添了他种好粮、多卖粮的信心。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这个贡献里,也蕴含着黄冈作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粮食短缺到粮食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从粮食流通体制到粮食企业机制改革,再到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取得的成效,是中国粮食40多年改革发展路程的生动实践,展现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十足韧性,尽显“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充沛活力。
来源:黄冈日报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