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博罗内12月11日电 通讯:很多病人重新看到了希望——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的40年
新华社记者滕军伟
首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妇产科医生何明至今对当年的一个病例记忆犹新。她曾收治一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怀着双胞胎,情况危急。何明把产妇和胎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为感谢中国医生,那名母亲给两个孩子起了中文名字“博爱华”和“博友华”。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援博医疗队派遣40周年纪念活动上,博卫生与健康部长迪科洛蒂说,中国援博医疗队为博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助力博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改善国家卫生体系,赢得了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1981年,由福建省多家医院骨干组成的一支13人医疗队来到博茨瓦纳朱比利医院,拉开了中国派遣援博医疗队的序幕。40年来,中国医疗队凭着精湛医术和敬业精神,让很多当地病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援博医疗队充分发挥业务专长,诊治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还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患者,为博茨瓦纳填补许多医疗科技领域空白。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林健曾收治过一名6岁女孩,病人右侧肢体无力,经常跌倒,CT检查发现她颅内鞍区有一个巨大脑肿瘤。林健在显微镜下成功进行了手术。当地助手说:“我从来没在显微镜下做过手术,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手术。”
受援医院之一公主玛丽娜医院院长霍帕曼说:“中国医疗队不仅带来了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还通过临床教学和学术讲座培训了大量当地医务人员,大大缓解了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外科、麻醉科和重症监护领域。”
2020年9月,第16批46名援博医疗队员不顾严峻的新冠疫情,逆行出征。他们用勇气、爱心和艰辛续写着中博人民友谊的感人篇章。
病房内没有严格的清洁区、缓冲区、隔离区,更没有负压病房,病房与隔离区的医护是同一批人员。在国内难以想象的状况,是医疗队员碰到的工作常态。
2021年7月,博第三波新冠疫情来势凶猛,日增确诊人数几度逾千。在中国医疗队常驻的公主玛丽娜医院和仰加圭医院,高峰时近一半当地医护人员确诊,中国医疗队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龚超医生半年的工作量超过他在国内十多年的急诊手术量;徐胜林医生有时一天急诊手术8台;医院手术室时常出现“中国日”,即医生、麻醉师、护士都是中国医疗队队员的情形。
一次,仰加圭医院妇产科专家杨玲玲收治了一名新冠阳性产妇。在手术过程中,因空调故障,杨玲玲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防护眼镜也变得模糊起来。为了争取时间,杨玲玲果断请麻醉师帮她取下防护眼镜。在缝完最后一针后,她瘫坐在地上。
医疗队员的努力,当地人看在眼里。仰加圭医院病人麦纳玛说:“中国医疗队的医生非常专业。他们拥有一流的医术,对待病患的方式也令人感到温暖。”
博茨瓦纳主流媒体《周末邮报》日前刊登主编卢特撰写的题为《中国医疗队助博走向全民健康》的文章,以生动事例和翔实数据展现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
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王雪峰在纪念活动上说,一批又一批中国医务工作者用精湛的医术帮助当地民众重获健康,成为中博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他们为中国医生和护士争了光,为博茨瓦纳人民造了福,为中博友谊立了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