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设圈”成为“圈钱乐园”

7万元一幅画、50万元一个人偶娃娃……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如此高价格的“定制产品”,已成一些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争相追逐的对象。记者调查发现,在年轻人中风靡的“设圈”“绘圈”“娃圈”,“名人效应”“逐利冲动”和“饥饿营销”等套路交织,天价商品吸引了一些人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


自从今年4月,13岁女孩半年内花70万买画事件被曝光后,原本小众化、隐秘化的“设圈”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设圈”乱象的冰山一角就此揭开。当“次元壁”被戳破,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以低龄群体为主的“小江湖”,不仅小有规模,而且乱象丛生,“设圈”“绘圈”“娃圈”有成为“圈钱乐园”之势。

所谓“设圈”,就是一个绘制自创人物形象的圈子,买家设定好人物的形象、性格、身份后,付费邀请绘画师量身创作。这种“二次元”作品不能商用和传播,买家只能自赏。一些买家会将虚拟人物当孩子养,即“养娃”。买画和“养娃”花费不菲,一些“顶级画师”的画作价格,更是高得离谱。未成年人花7万元买一幅画,一个人偶娃娃拍出50万元,这几乎是对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的公然挑衅。

这些并没有多少艺术含量的漫画人物、玩偶作品,为何让孩子们如此疯狂,不惜天价求购?除孩子心智不成熟、涉世不深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在自我投射、自我补偿的心理机制下,孩子们在虚拟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感情,以此弥补现实缺憾、获得心灵满足。有玩家就把虚拟人物称作“儿子”“女儿”,并精心打造“娃”的角色、性格、世界观,一点点把“娃”养大。

画师、平台等各路商家,精准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弱点,并通过宣传炒作、哄抬价格、虚假拍卖、“饥饿营销”等套路推波助澜,给孩子们营造难以自拔、却又花费极其昂贵的梦幻空间,很多人就此被裹挟进来。为了以更快的方式赚到更多的钱,一些画师还将内容、风格高度相似的作品卖给不同的玩家,甚至拼凑、复制和抄袭,导致“设圈”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低水准的作品。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场面向低龄群体的精准收割。

当前,这个圈子商业化趋势严重,充满了浓浓的铜臭味,“造梦”空间已然变味。除诱导消费、粗制滥造、定价随意、不公正交易、“恶意拖稿”等套路和乱象外,这种缺乏监管的交易,还容易滋生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如果任由这个圈子无序发展、野蛮生长,恐怕其会步“饭圈”的后尘。

任何“圈”都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交易都不能违背市场法则。对新行业、新业态,监管应当审慎包容,但不能放任不管。在行业自律机制失灵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管,出台相关规范细则,填补监管空白,保障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设置未成年人交易金额门槛,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父母、老师等各方也应主动跨越“次元壁”,给孩子的心灵世界更多关爱与呵护,让孩子从虚拟人物中走出来。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