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院大别山精神推普队助力陈策楼镇红色文旅推广

近日,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精神(故事)推普队从罗田县转战黄州区陈策楼镇,开展“大别山大思政课+红色产业调研”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部、团中央公示的全国大学生推普队,黄冈市文旅局聘任的文旅活动志愿者服务团,该团队凭借专业优势,为盂钵桥村暑期爱心课堂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大别山精神思政课,并走进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参访学习,汲取红色力量,同时还在全国文明村盂钵桥村党总支书记吕迎红的带领下,实地调研了盂钵桥村如何通过弘扬“大别山精神”来打响红色产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为小学生上大别山精神思政课

7月15日上午8点,团队来到陈策楼镇盂钵桥村暑期爱心课堂,为孩子们送上一堂大别山精神思政课。针对3至6年级的同学,团队采用“故事讲解+视频分享+游戏互动”的方式,讲解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例如《含泪的赵连长》的故事讲解,让孩子们复述故事后,很快就联想到了大别山精神中的‘顾全大局’”,故事讲解人周东霖如是说。队员龙秋蓉说:“在视频分享环节,播放了电视剧《千里跃进大别山》片段,让孩子们总结时,很快就能定位到大别山精神中的‘勇当先锋’”。“在大别山精神词语接龙的游戏互动中,老师们说‘坚守信念’,同学们会很快接上‘紧跟党走’……一堂课下来,全体同学都能熟练背诵24字的大别山精神内涵。”队员张淑媛说。

对于低年级和学龄前儿童,队员则以“大别山精神故事情景演绎”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还原先烈事迹,让孩子们在情感氛围中领悟大别山精神的内涵。队员王蓉说:“孩子们对‘情景演绎’为主诠释的大别山精神,很快就能理解,例如《勇敢的春山妈妈》的故事演绎,让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大别山精神中的‘坚定信念,紧跟党走’”。队员刘洋说:“‘红军叔叔和一位好妈妈’的故事,当老师与孩子们在互动演绎中,他们快速的表情转换,能让我很真实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

团队离开时,爱心课堂负责人汪可欣说:“你们推普队的课,就像夏天的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孩子们学普通话的路一下子亮堂了,敢说了、也说得准了;这堂思政课,就像把小火苗儿种进了娃儿心里,红扑扑的,让大别山的那些英雄故事、硬骨头精神,在孩子们心里慢慢发了芽。”

了解“红色解说词”的语言演变

思政课结束后,大别山精神推普队一行前往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在实物陈列与影像资料中探寻语言与精神的共生轨迹。队员们重点调研了“红色解说词”的语言演变,从早期的方言口述,到如今“普通话+文创道具”的标准化讲解,再到融入数字技术的立体场景导览,直观感受到语言工具对红色文化传播的赋能作用。纪念馆尹定强介绍:“近年来,我们整理了《陈潭秋故事读本》,用‘乡音忆初心+普通话传精神’的方式,让参观者既懂历史细节,更悟精神实质。”

当日下午,团队深入陈策楼镇开展实地调研,探寻陈策楼镇红色文旅产业发展之道。陈策楼镇盂钵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吕迎红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并介绍了近年来陈策楼镇依托“陈潭秋故居”这一红色资源,弘扬“大别山精神”,撬动红色流量,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图片11

吕迎红介绍说:“以往乡村振兴大多是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而我们盂钵桥村则另辟蹊径,通过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吸引游客、刺激消费,从而倒逼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成功留住了游客。”当团队问及陈策楼镇红色文旅发展的关键举措时,吕迎红表示:“我们以陈策楼镇红色资源为基点,以大别山精神为引领,联合其他行政村,打造‘一村一品’,实现一年四季有花有果,形成了‘农文旅’连线成片示范区,不仅能吸引游客前来,更能让游客流连忘返。”

随后,吕迎红书记带领团队参观了盂钵桥村助农直播基地与“人大代表直播间”。在助农直播间里,吕书记与同学们分享直播经验,交流直播话术,他说:“在助农直播间产品销往全国,农产品升级的背景下,也倒逼直播农户,包括我自己要学好、用好普通话,让直播所及的人群不断扩大,增加销售量。”他还勉励同学们:“一定要立足专业,把普通话当作传播的有力工具,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好大别山精神,打响鄂豫皖地区的红色文化名片。”

在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任重道远

在吕书记的带领下,推普队沉浸式体验了盂钵桥村“线上履职”新模式,深度了解了政策“线”上说,民意“线”上提、黄冈市人大代表吕迎红直播间等特色场景,将政策语言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吕书记介绍说:“‘政策解读+方言补充’是最佳的直播话语手段。”在后续的参与式观察中,推普队员在旁同步标注“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惠农政策”等关键词的发音要点。直播中,有村民咨询“社保政策”,吕迎红当场连线相关部门回应,队员们则记录下“高频咨询用语”,计划后续开展专项培训。“直播间2023年开通,解决了众多的政策误读以及调节了数以百计的基层矛盾,‘线上履职’‘政策解读+方言补充’让政策传达更精准,也让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村委会副主任阮泉如是说。

活动间隙,推普队来到了盂钵桥村党群服务中心。“您对村里的排污有啥想法,用普通话讲更清楚,打字不方便的可以发语音!”在政务服务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前,队员们协助村民用规范语言录入诉求。团队通过“语音转文字”技术,帮助村民实现民意表达“零障碍”。推普队当时就商定有针对性地编制《民生诉求表达常用语手册》,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语言壁垒”。

团队指导教师张新刚在总结时表示:“今天的调研深受启发,盂钵桥村以红色资源为基、大别山精神为引,创新‘三产先行’模式,串联‘农文旅’连线连片示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带队老师周萍萍说:“语言在这里成为发展利器,助农直播中,普通话是打开市场的钥匙;‘人大代表直播间’里,‘政策解读+方言补充’既保精准又拉近距离。这印证了推普须扎根实践,既要服务产业,也要贴近民生。我们将借鉴‘线上履职+语言服务’模式,让普通话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周萍萍  周东霖  张淑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