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邢锦辉被中宣部国家卫健委评为“最美医生”
8月16日,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医生邢锦辉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从北京快递过来的“最美医生”称号荣誉证书。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日前,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推选出10名“最美医生”和1支“最美医生团队”。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医生邢锦辉获评2021年“最美医生”,为我省今年唯一。
邢锦辉出生中医世家。32年来,她扎根乡村,潜心钻研医术,守护群众健康,接诊患者40余万人次;坚守“行医即是行善”,对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捐资改善山区医疗环境,资助贫困生上学。因独特的治疗方法,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被村民誉为身边的“女华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等称号。
据了解,8月19日晚,2021年“最美医生”发布仪式将在央视播出,邢锦辉将通过视频记录的方式参与现场讲述。
“最美医生”邢锦辉:用医者仁心践初心
32年,她扎根乡村,潜心钻研医术,守护群众健康,接诊患者40余万人次;
11600多天,她坚守“行医即是行善”,对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捐资改善山区医疗环境,资助贫困生上学;
一年多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义无反顾,用责任与担当为村民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防线,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医者仁心,她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她,就是“2021年最美医生”获得者、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乡村医生邢锦辉。
邢锦辉,女,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人大代表,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从医32载风雨无阻,她坚守初心,呵护生命,仁心仁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荆楚楷模、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十佳乡村医生、第四届黄冈市十大优秀青年、黄冈好人、黄梅楷模等称号。
精业敬业:治病先治心
每天清晨6点多,鄂东大地刚从安睡中醒来,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外,已有不少患者陆续到来。卫生室内,身穿白大褂的邢锦辉忙着给病人看病。
8月17日,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一位10公里外的病患张女士,问道:“为什么舍近求远到邢医生这里就诊?”
“邢医生是信得过的医生,我们十里八乡的人都到她这里来看病。”张女士说,在这里看病,不会动不动就打点滴,都是开小药方、用普通药,费用低,疗效好。
邢锦辉出生于医生世家。1989年跟随父亲从医,期间不断自学获得相关学历和职业证书。祖父辈的传统中医四步诊疗法到她这里变成了“望、闻、问、切、聊”五步诊疗法。
“我初步诊断后,会和患友有个约30分钟的心理诊疗,才会最终确定其治疗方案。”邢锦辉认为,医者医人,仁者医心。影响患者健康的除了疾病,还有家庭关系、自身心理等因素,医生职责不仅是治病,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如此才能标本兼治。
在邢圩村卫生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一面面锦旗无声讲述着邢锦辉多年来对症下药、科学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过往,更承载着她32载细心呵护乡邻的医者仁心。
几年前,一位43岁的女患者慕名找到邢锦辉。10年间,患者下腹一直不规则隐痛,被多家医院诊断为“盆腔后遗症”,无法怀孕。
邢锦辉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查询过往治疗资料,待检查后,她鼓励患者:“你没有生育是疾病引起的,先把病治好,生育就有希望。”邢锦辉精心安排治疗计划,每周与患者保持沟通。经过1年的治疗,该患者在45岁时顺利诞下一个健康男婴。
“那时,对生育基本失去了信心,只求医好腹痛,没想到,邢医生既治好了我的腹痛病,又圆了我做母亲的心愿。”孩子满月后,女患者第一时间到村卫生室,向邢锦辉报喜。
因独特的治疗方法,不少村民将邢锦辉当作身边的“女华佗”。邢圩村村民基本“小病不出村”,周边乡镇及江西九江、安徽宿松等地的患者也常常慕名前来。
邢圩村卫生室护士陈瑛说,因为每个患者有半小时以上的心理诊疗,邢医生一天看不了几个病人,加上慕名而来的外村患者越来越多,邢医生经常忙得一上午顾不上喝一口水。“为了保证治疗质量,即使近年来限号了,但只要是出诊时间,只要患者未走,再晚再累,邢医生也会给患者医治。”
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邢锦辉几乎不敢休息。她说:“你不知道哪会儿有患者,只要离开稍微长一点时间,心里就放心不下,总觉得自己在卫生室,心里才踏实。”
现在通信方便了,白天村卫生室坐诊,晚上微信问诊,开导患者到凌晨,已成邢锦辉的工作常态。
32年来,她接诊患者已40余万人次。
行医行善:为困难患者减免药费近40万元
“凭良心做人,凭良心行医”是邢锦辉秉承的职业准侧。
邢圩村青壮年男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多,邢锦辉不仅是村里的“健康守护神”,还是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亲人”。
有一位单亲妈妈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中药调理和微波治疗,但家里经济困难。得知情况后,邢锦辉对她说:“你的病不能拖,账我先给你挂着,将来等孩子有出息了再来结。”那位单亲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
遇上有儿女不孝的,她担心老人没钱治疗,主动对老人说:“病要治,药要领,单子我挂好,如果你儿女来结账我就接着,如不来就算我的了。”
“钱,先欠着吧”——这是邢锦辉遇到因经济困难而一时拿不出钱看病购药的乡亲,常说的一句话。
行医亦行善的邢锦辉自定了不少规矩:所有患者不收挂号费,孤寡老人、残疾等农村特困病人看病减免费用;一时无钱或带钱不足的病人可先取药治病……
32年来,邢锦辉平均每年为30余名患者进行免费治疗,累计减免医药费40余万元,欠条压了一大摞。
乡亲们为了感谢她,总是将自家的新鲜蔬菜、土鸡蛋等土特产悄悄放在村卫生室门口。
邢锦辉常说,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她提高了医术,成就了自我;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同时,她收获了快乐。
捐资20万元,支持黄梅县山区柳林乡卫生院改建;资助22名贫困学生上学共计30余万元;为村里修路、修渠、改造路灯等基础设施;汇款19万元至本县慈善会,成立助学基金……
常常对贫困病患和公益事业“大手大脚”的她,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却非常“抠门”:如今一家四口仍挤在1997年盖的老房子里,一辆骑了15年的老旧摩托车也舍不得更换,一张办公用的桌子还是父亲1958年买的旧桌子。
“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做公益,为什么?”邢锦辉说,“无论是作为党员,还是作为医生,我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应该感恩社会,让自己的辛苦有所价值。”
用生命守护生命:带领一家六人奋战“疫”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邢圩村是镇郊村,有村民3700多人。经排查,春节有165人从武汉返乡,其他外地返乡的有440人。
危难之际,邢锦辉主动请缨,和同在村卫生室工作的哥哥邢久红、女儿杨进文、亲戚陈瑛承担起了全村返乡村民体温测量、健康监测工作。
走访排查、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接待村民寻医买药……邢锦辉每天除了线下的工作,微信上还一对一回答村民问题,最多时一天要回复400多条。在2020年长达45天的抗疫日子里,邢锦辉经受了重重考验。
一身白衣、一只口罩、一个体温枪和一瓶消毒液就是她全部的“战斗武器”。村里需要监测体温的人多,住得又分散,邢锦辉每天早出晚归,要走近两万步,敲上百次的门。
“刚开始部分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现谩骂。”邢锦辉说,为了做好返乡村民健康监测工作,也是绞尽脑汁。
有户村民一家四口从武汉返回,每次上门测体温,她都要在外等20来分钟,前三次一家人测体温都在35摄氏度左右。“体温过低,也不行,后来我就找原因,发现他们家人每天都赖在床上,早中饭一块儿吃,身体缺乏营养。”为此,邢锦辉帮他们家制定了踢毽子等运动锻炼方案,每天电话追踪。再测体温,那一家人都正常了。
彼时,邢锦辉的爱人杨盛权和侄儿邢一润分别是黄梅县第二人民医院和九江传染病医院医生,每天都要接触发热病人。
当看到丈夫杨盛权在建立医院隔离区,为医疗防护物资匮乏而感到揪心时,邢锦辉提议家里挤出资金捐赠,得到家人积极响应,全家共捐出现金4.7万元和3000双医用手套。
一家六人奋战在抗疫一线,传为佳话,其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正是在邢锦辉一家的带动下,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更多的人选择了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
“我既是乡医又是党员,这个时候,没有理由后退。”最让邢锦辉欣慰的是,村里605名返乡人员中,无一人发热,也无一人感染。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最美医生邢锦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谱写了护佑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DOCTOR'S DAY向医者致敬一家四代,105年接力坚守,记者对话“最美医生”邢锦辉,她说——“我有一个梦想!”
记者:悬壶济世、着手成春,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中国的汉字组合从来就不吝于用这样的词汇去赞美医生。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是什么支撑您扎根基层32年?
邢锦辉:因为我有一个梦想。我出生医学世家,爷爷是旧时小有名气的郎中,父亲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乡医。我生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常常看到父亲背着医药箱在乡间巡回诊疗。
记得在我8岁时,几个人用竹床抬来一位脸色苍白的伯伯到我家,只见他腹痛得黄豆大冷汗从额头往下滚落,呻吟不绝。父亲恰巧出诊在外,在大家的焦急中父亲回来了,望、闻、问、切一番后,迅速从药箱内取出银针在伯伯腰部、小腿部扎针,并拔一火罐。
天呐!不一会儿,伯伯腹痛缓解了很多。小药箱的神奇,父亲医术的高明,患者缓解痛苦后展出的笑容,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我就想:我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好医生。这就是我的梦想,这么多年,从未改变过。
记者:这些年来,您凭着医者仁心,救治了不计其数的患者,个人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获得了许多荣誉,对此,您怎么看?
邢锦辉: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国家却给了我许多崇高的荣誉,特别是2020年9月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大家看来,每一项荣誉都有无限的光耀环绕,但在我看来,这些荣誉就像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不断努力前行,就像一面面镜子,光照着我更好地用行动践行医者仁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我最看中的,是患者百姓的鼓励和肯定。
记者:作为医生世家,我们看到,您的女儿、侄儿侄女等晚辈,大都选择了从医,您对他们有哪些寄语和希望?
邢锦辉:从我爷爷1916年开始行医,到现在,已经105年了,目前,我的儿女辈也有7人从医。
“医生看病是在做好事,给钱的要看,没钱的也要看。村里人都是父老乡亲,要好好地为他们服务。”这是爷爷当年给父亲留下的遗训,我毕业回到村里后,父亲就把这句话传给了我,我也会把这句话传给我的晚辈。
“我们村卫生室,就是我一生要坚守的阵地!”我会用自己的一颗医者仁心,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宁,希望我的晚辈从医也如此。
记者后记:
从小耳濡目染,让邢锦辉的女儿杨进文深受母亲影响,也走上了乡医之路。
杨进文说:“没有周末假期,不分白天黑夜,辛苦一年下来收入也不高,起初我也很不理解妈妈,但看到村民病好后的欣喜与感激,我才明白扎根农村、默默付出是多么的伟大和必须。”
甘当乡医为乡亲。一晃32年过去了,邢锦辉一直在为自己“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努力着,坚守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