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绿有机结合 潭秋故里气象新
——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以红色引领发展
茂林修竹,白墙黛瓦;田舍掩映,炊烟袅袅。这便是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的陈策楼村。
一百年前,这里波澜壮阔,诞生鄂东地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烈士,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该村多位先烈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捐躯。如今,昔日的小村塆换上新颜,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生态游“打卡地”,曾经穷苦的村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建好故居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掩映于苍松翠柏间的陈潭秋故居纪念馆,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向我们诉说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1896年,陈潭秋出生在陈策楼村的一户富裕家庭,原名陈澄,潭秋为其号。1921年7月,在南湖一艘小船上,陈潭秋参加了中共一大,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43年9月27日,他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长眠在祖国西北边陲,时年47岁。
陈策楼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胜说,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仍然铭刻在这个小山村,红色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走进美好新时代。
1979年,当地村民自发集资修建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之后,各级政府多次修缮。如今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澄潭公园、铜像广场、宣誓广场、独尊亭、玉兰园、陈潭秋十大革命历程浮雕等为一体的红色景区,每年都有20多万人次前来瞻仰祭奠。
红色传承永不停步。陈策楼村2020年投资400多万元新建游客接待中心,今年正在建设陈潭秋故居二期展馆,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计划投资650万元。
红绿结合激发发展活力
陈策楼村不大,人多地少、资源不足,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瓶颈。如何解决经济底子薄、群众收入增长慢,一直是村党支部的“心病”。
“只有转变思路,科学谋划,开拓创新,用绿色承载独有的红色文化,实现生态环境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才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村“两委”班子形成共识。
陈策楼村结合村庄布局和资源,着力打造“五彩村落”,将红色文化融入绿色村庄建设中,扮靓5个自然湾,用不同颜色和景观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按村庄和故居的空间位置分布,依次建设“紫气东来”“山丹丹红”“金秀大地”“绿竹坚强”“八月桂花”的美丽乡村,赋予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质,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沿红色旅游公路、故居二路、红梅大道打造绿色观光带,建丘家泊水上亲子乐园和垂钓休闲基地、休闲栈道和驻足休憩的凉亭,全村形成亲水近绿、红色文化与休闲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发展红色旅游,推动绿色休闲农业兴村富民。村党支部以“党建+”为抓手,在历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整理和改造土地,引进名特优质品种,开发建设80亩葡萄园、80亩黄桃园、90亩奈李园和60亩柑橘园,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建有精养鱼池600亩,仅农业发包收入每年达18万元。
新建一条3000米的红色飘带路,由红色水泥、灰色步道砖、鹅卵石和青石板拼接而成,点缀着葡萄园、桃园、猕猴桃、奈李等特色水果采摘体验区。陈文胜说,即将建设投资千万元的农家乐,努力打造高标准的红色农业休闲旅游区。
与此同时,改制改造原有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产,鼓励支持能人创业,创办雅比织造车间、浩宇棉纺厂、虹鑫毛巾厂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过亿元,村集体每年发包收入30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6830元。
党建引领生态文明风尚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陈策楼村将整治村庄环境与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相结合,沿村庄、道路栽植各类景观林木,铺设绿化草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91.3%,安装太阳能路灯164盏,硬化的8000米通村通组道路及自然湾内全部亮化,优化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建起服务大厅、文化大院、图书馆、卫生室、电商平台、百姓舞台,有线电视、宽带入户率达99.5%。2020年投入300万元,新建36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和文化广场,各小组建有休闲小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公共设施全民共享。
以红色引领,建设“红色革命公园,绿色生态乡村”,打造全村景区品牌,推进产业发展,陈策楼村先后荣获“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绿色乡村示范村”“黄冈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是黄冈市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全村呈现出新气象:体育健身替代烧香拜佛,关心集体替代发牢骚讲怪话,读书看报替代打牌搓麻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替代争争吵吵邻里纠纷……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旗引领村风民风淳朴、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唱支歌儿给党听……”文化广场上,优美的旋律和着村民欢快的舞步在这里荡漾。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熊文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