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说,是不是对家派来的黑粉?抱走我家哥哥不约。”“他们搬运的那些黑料,都是在恶意抹黑我家哥哥。”当我们在网上听到这样的对话,八成会觉得,自己踏入了“饭圈”的地盘。然而最近,不少历史文化领域的博主发现:不知不觉间,许多早已“入土”多年的历史人物,竟然也像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一样,有了自己的“粉丝团”。
有些“粉丝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爱好者,也不是简单地崇拜历史人物。“反黑”也好、“控评”也罢,娱乐圈的这些常见操作,他们几乎样样精通。其中,有些人只是对历史人物的感情过于强烈,因此情不自禁,这些人的情感可以理解。不过,也有一些极端的“历史人物粉”,充满了攻击性,让许多历史博主的评论区成了“饭圈大战”的战场,也让那些想要理性交流读史心得、学习历史知识的网友苦不堪言。
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亦或是诸葛武侯、太白诗仙,一直以来,但凡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物,永远不会缺少忠实拥趸。每个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格外欣赏的历史名人。倘若这种欣赏的感情过于强烈,也可能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崇拜。然而,当这种朴素的感情和“饭圈”碰撞到一起时,可能会在某些人身上转化为带有排他性的偏见,进而造成历史讨论跑偏的风险。
纵观历史讨论“饭圈化”中的极端现象,有几类案例十分典型。其中,部分极端粉丝热衷于对批评其“偶像”的人“出警”,以骂人和控评的方式对抗不同意见;也有部分极端粉丝每天组织起来,到各大平台为与其他历史人物的粉丝吵架,从而给“偶像”争取热度;最夸张的是,曾有某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粉丝,竟然因为对一部电视剧中“偶像”的形象不满,找出各种夸张的借口对该剧展开举报攻势。凡此种种,都令真正热爱历史的人倍感心忧。
举例来说:个别“嬴政粉”只看得到秦王扫六合的功业,而对于焚书坑儒等历史事实拒不承认,无法容忍他人客观评价秦政得失(反之亦然);个别“明粉”但凡看到有人提及清朝相较前朝的进步,便会把“辫子没剪干净”之类的帽子扣给对方(反之亦然);个别“李白粉”看不惯“李杜齐名”的后世评价,硬要把李白的诗作《戏赠杜甫》歪曲为李白瞧不起杜甫的证据(反之亦然)。这些“粉丝”的做法,乍看起来是在维护其“粉”的对象,实际上只会让深陷其中的人失去客观认识历史事实的空间。
观察某些热衷于“反黑控评”的历史人物“粉头”,可以发现,他们往往熟记大量与“偶像”有关的史料,在赞美“偶像”时引经据典,洋洋数千言都不会重样。即便是那些身处外围的“小粉丝”,至少也都具备基本的史料查阅能力,如此才能在与“黑子”或“别家”战斗时不落下风。
问题关键在于:对史料信息的记忆,并不能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划上等号。一名历史爱好者,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偏好累积史料,不仅无助于增进认识深度,反而可能在自己的成见中越陷越深。把自己对特定历史人物的崇拜当做学习历史的唯一动力,无异于“先射箭,后画靶”,其结果早在一开始就已注定。只有拒绝预设立场,带着批判性思维,多角度了解史料,同时积极倾听多种不同声音,再得出自己的思考结论,以自信而不排他的态度与其他人商榷,才是讨论历史的正道。
喜欢特定的历史人物并没有错,但这份感情不应凌驾于史实和逻辑之上。真正热爱历史的人,还应以此为鉴。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