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国产新冠疫苗获批上市,从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上市,短短数月,新冠疫苗的面世为防疫工作注入了信心。在开心之余,对于疫苗我们还关心着诸多问题:新冠疫苗有效率如何?安全性如何?肿瘤病人又是否能接种新冠疫苗呢?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采访了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吴辉菁。
一、目前的新冠疫苗有效率如何?
吴辉菁介绍说,新冠疫苗从研发之初就分为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不同类型,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国药集团新冠疫苗就属于灭活疫苗。已有数据显示,其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9.52%,保护率为79.34%。在我国接受了紧急接种的高风险暴露人群中,有6万人赴境外高风险地区,接种了疫苗的人感染风险及严重程度均低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二、哪些人可以接种?哪些人不宜接种?肿瘤患者到底能否接种?
吴辉菁介绍,目前国家确定年龄在18-59岁之间的成人可接种新冠疫苗。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地区工作学习的人员优先接种。随着疫苗产量的逐步提高和疫苗接种的有序进行,符合条件的人群都能实现“应接尽接”。
在主管部门给出的说明中,不适合接种的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正处在发热、感染等疾病急性期、患免疫缺陷或免疫紊乱的人群以及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等人员。不在18-59岁接种年龄范围的人员,需要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数据披露,明确是否后续能够接种。
恶性肿瘤患者被列在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令很多患者产生了疑惑。其实,目前癌症患者不能接种疫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临床实验数据。针对疫苗的临床试验纳入的人群多是一般健康人群,数据也是基于一般健康人群得到的,缺乏关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导致无法判定新冠疫苗对于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无法预判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再者,此次获批使用的为灭活疫苗,对于机体的免疫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免疫水平异常,贸然接种就有可能导致疫苗无法发挥其防疫作用,出现接种失败的情况。
吴辉菁认为,虽然新冠疫苗临床实验暂时缺乏肿瘤患者的数据,但参考流感疫苗的相关数据可判断其在肿瘤患者中有长期明确的安全性数据。肿瘤患者接受PD-1免疫治疗时,接种流感疫苗并不会增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此前还有研究发现,当流感疫苗与PD-1或者PD-L1联用时,可使耐药肿瘤对免疫治疗变得敏感,肿瘤生长得到更有效的抑制。
癌症患者在理论上可以接种新冠疫苗,但最好还是建议先咨询肿瘤专科医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肿瘤患者,如果正在接受或刚结束放化疗、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或正处于急性发作期,最好不要接种新冠疫苗。如果是康复期患者,短期内无需接受治疗,且癌症不活跃,则可考虑接种疫苗。
三、疫苗时代,个人防护依然重要
吴辉菁说,截止目前没有任何疫苗的保护率能达到100%,不管是否能够接种疫苗,在群体的免疫屏障尚未建立时,个人防护仍然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尽量避免到中高风险地区,尽量避免聚会、聚餐和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另外,在单位食堂就餐尽量错峰或减少堂食,鼓励自带餐具并做好清洗。
2、外出前往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定要戴口罩,同时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后要用洗手液(或香皂等)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
3、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指定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诉医生发病前14天重点地区旅行或居住史以及与有症状病例的接触史。
4、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开窗通风、加强营养、适度运动,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肘或衣服遮住口鼻。
编辑 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