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底,我提前结束休假,从老家赶回北京。一来担心愈演愈烈的疫情会导致北京也封城,如果回不来,会很影响工作和生活。二来想着也许还有机会,能去武汉参加疫情报道。虽然没能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心中一直存着念想——如果不去,我会遗憾。
2月18日,我和其他三名同事,站在了武汉火车站的月台上。列车驶离,周围忽然安静下来,但这安静并没有给我带来安宁,反而有一种紧张弥漫其间。车站里几乎没有人,偶尔见到几个身影,都隐没在光亮里成为移动的剪影。
2月18日,武汉火车站里人很少,一名男子走在车站里。
走出车站,我透过口罩深深吸了口气,想要分辨出武汉的气息——那是冬末的冰冷和清寂。
“青椒肉丝”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能依靠同事、在武汉的朋友等提供帮助,逐步开展工作。
来之前,我就给自己确定了几个方向,其中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拍摄疫情之下普通人的生活。
志愿者无疑是在疫情中帮助老百姓过上相对正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先后采访过多名志愿者,他们性格不同,投身志愿服务也各有缘由,但从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都能感受到无私、爱心与真诚。没有过多宏大的理想和信念,只有普通人的默默付出和坚持。
3月7日,在武汉市“三串肆季”餐厅,老板娘肖晶谈起自己投身志愿服务的缘起时,动情落泪。
“80后”肖晶是一家试营业没几天就因为封城而歇业的烤串店老板娘,武汉人,她告诉了我一个青椒肉丝的故事。
在武汉封城之初,她就加入朋友组建的志愿者队伍,为一些医院寻找各类物资。后来,她通过其他志愿者了解到,武汉一家医院的120急救医护人员因为工作时间很不规律,没法按点吃到饭。医护人员在电话里告诉她,他们就想吃一顿真正的热饭,而不是像自热锅那样的饭。
肖晶还是有点拿不准医护人员的需求,就随口问了一句:“那给你们配青椒肉丝这样的菜可以吗?”电话那头随即传来兴奋的声音:“我们能吃到青椒肉丝吗?”肖晶告诉我,她顿时就有一种“在家大鱼大肉吃饭是罪过的感觉”。
随后,她决定将自己经营的只有一口炒菜锅的烤串店改造成爱心志愿者食堂,为医护人员、社区孤寡老人、农民工、在武汉工作的其他志愿者们免费提供热腾腾的盒饭。
采访之后,肖晶一定让我尝尝他们的爱心盒饭,厨师正好炒了青椒肉丝。青椒鲜嫩,肉丝很多,配上热腾腾的米饭,很香。
“休舱”
3月9日,随着最后一批34名患者陆续走出江汉方舱医院,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人数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江汉方舱医院在运行了34天后正式休舱。
这天下午,我和同事早早出发,在休舱仪式开始之前赶到江汉方舱。此时,医疗队队员们陆续来到江汉方舱所在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她们或是穿上防护服进入方舱站好最后一班岗,或是拍照留念,在她们脸上,看到最多的表情,就是笑容。
3月9日,在武汉江汉方舱,前来参加休舱仪式的医务人员刘芳挥舞着国旗,她脸上还留有防止脸部被压迫过深而贴的胶带。
事先与此次休舱仪式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我了解到仪式结束后,将有最后34名患者出院。因此,简短的休舱仪式结束后,我抓紧时间来到病人出舱口,等待拍摄病人出院的场景。这是江汉方舱最后一批病人出院,我希望能拍到最后一个病人离开方舱的场景,以及所有病人离开后方舱里工作人员的状态,如果能拍到方舱病人出口最终关闭的场景就更有典型的纪念意义了。
这是3月9日拍摄的最后一名离开江汉方舱医院的治愈患者(前)。
3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护士曾娅站在江汉方舱医院治愈患者出口处挥舞国旗,庆祝该方舱医院休舱。
3月9日,最后一名治愈患者离开后,江汉方舱医院治愈患者出口的卷帘门缓缓降下,最后一个离开该方舱医院的武汉协和医院大夫逯翀(左一)向人们鞠躬致意。
3月10日,最后两家方舱医院——武汉首个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和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江夏方舱正式休舱。
3月9日晚,我来到武昌方舱医院,记录下了这方舱医院的最后一夜。
3月9日晚,在位于武汉市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当晚还留在该方舱的新冠肺炎患者应女士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人员曹晶磊拥抱道别。应女士从该方舱开舱之初即入住这里,与不少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月9日晚,在武昌方舱医院,医务人员管茜查看贴有该方舱里的新冠肺炎患者和医务人员照片的照片墙,她想找到自己的照片。
3月9日晚,在武昌方舱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生汪文洋结束了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躺在一张空病床上短暂休息。
3月9日晚,在武昌方舱医院,江西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胡佩在熄灯后巡视,查看患者休息情况。
3月10日,最后一批49名新冠肺炎痊愈患者从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走出,运行了35天的武汉市首个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方舱医院,这一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的特殊医院,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方舱内,患者与医护人员跳舞、下五子棋、合影;方舱外,则是浓浓的惜别之情。
3月10日,在武昌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治愈患者邀请青海医疗队队员共舞。
3月10日,在武昌方舱医院内,一名新冠肺炎痊愈患者(右)与青海医疗队队员马振华用江西医疗队队员自制的棋盘和棋子下五子棋。
3月10日,在武昌方舱医院病区出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刘亚(左)握着一名即将出舱、激动落泪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手。刘亚的防护服上写着“湘鄂一家亲”的字样
3月10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认定的最后一名痊愈出舱病人(前)走出武昌方舱医院时回身向送他的医护人员敬礼。
3月10日,在武昌方舱医院举行的武汉方舱医院休舱仪式后,江西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做出胜利的手势。
告别
3月17日开始,部分援鄂医疗队开始有序撤离。
在武汉火车站,我连续拍摄了数支医疗队撤离,从下午到晚上,随着窗外光线的变化,守候着自己期待的瞬间出现。
3月17日,送行的人们向医疗队员伸出大拇指点赞。
3月17日,在武汉火车站,一名坐上高铁列车即将离开武汉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人员向窗外的欢送人群竖起大拇指,窗外的送行人员也向她竖起大拇指。
3月17日,在武汉火车站,即将搭乘高铁列车离开武汉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站在窗前,欣赏夕阳景致。
笑容·记忆
在这些天的采访过程中,医疗队员的面容均被口罩、护目镜等遮挡,我几乎从未见过他们的真容。
我想人们肯定也很好奇,这些最美的逆行天使,究竟是何番模样?
于是,我提前准备了几张之前拍摄的医护人员工作场景的照片,并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在他们的驻地和即将出发的火车站为他们拍摄了短暂摘下口罩后的肖像。
图左: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士长涂丽根据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睡眠质量不高等症状,为其实施中医耳穴压豆治疗(2月25日摄);图右:这是3月17日在武汉火车站拍摄的准备启程返回湖南的涂丽。
来武汉一个月,我偶尔会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结束报道,即将离开这里,什么会是我最难忘的记忆?什么会是我行李中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驻地,在他们即将返湘前采访了一些队员,请他们谈谈自己最珍贵的武汉记忆,并拍摄了组照《最难忘的行李,最有纪念意义的武汉记忆》。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驻地,消化内科医生吕梁在收拾自己穿过的一条裤子。因为经常使用消毒水浸泡、洗涤,裤子已经部分掉色,呈现出独特的图案,这条裤子是他带走的行李中最有纪念意义的武汉记忆。
来汉已有月余,我见证了方舱医院完成历史使命,见证了部分医疗队撤离,见证了湖北连续数天无新增确诊病例,自己也经历了焦虑、兴奋等诸多复杂情绪,心态渐归平和,收获远不止一些照片。
武汉的樱花已开,可期的光明就在前方。唯有安住内心,努力记录,静待城开。
2月29日,新华社记者沈伯韩(右)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采访消毒工人。
来源:新华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