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珍稀生物灭绝的沉痛提示中,我们要看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和人类一起进入新的年份。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专家们在该论文中推测2005-2010年期间,长江白鲟已灭绝。
这个消息令人心头一紧。万千生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在地球上都具有重要的存在意义。长江白鲟这样从远古而来,占据长江生物链顶端的生物,其存亡一定程度反映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它的灭绝,引发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更深刻思考。
世界上每天都会有物种濒临灭绝,也会有新的物种被发现。因此有人认为,生生灭灭是“物竞天择”的自然现象。然而,我们不能把人为造成的破坏和自然进化的规律混为一谈。既要承认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更必须正视人类在其中已经造成的破坏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
不得不承认,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粗放发展的阶段,的确存在以破坏自然生态换取经济发展,以损害生物多样性谋取自身利益的问题。水质污染、开发泛滥、开采严重、捕捞过度等等,都是可能造成水生生物生存困境的显著问题,暴露的都是一些地方竭泽而渔的发展思维。这样的问题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是一句空话,生态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就可能越来越多的显现,而且往往不可逆转。
长江白鲟等珍稀物种的灭绝令人叹息,但我们决不能止于一声叹息。应该从珍稀生物灭绝的沉痛提示中,看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就长江生态保护而言,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真正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落实长江禁渔等规定,为濒危生物的繁衍生息创造条件,为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打好根基。
我们既要看到长江白鲟灭绝带来的遗憾和痛感,也要看到长江治理可以带来的现实改变——物种从濒危到灭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江白鲟的灭绝发生在前些年,只不过消息最近才被公布出来。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提出以来,包括湖北在内的长江中上游省市采取了壮士断腕式的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难得一见的江豚多次出现在长江宜昌段,就是一个例证。看到长江白鲟的过去,看到长江江豚的今天,坚定了我们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大保护的决心。
唯有把遗憾和痛心转化为发展理念的切实更新,转化为保护行动的坚决有力,我们才能避免在叹息声中,继续重复昨日的遗憾。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李思辉
编辑:谢梓淇
请输入验证码